怀瑾握瑜,岁月生香
——记一方青玉书签的日记
壬寅年·霜月廿三
晨起整理书案时,那方青玉书签又从《楚辞》中滑落。阳光穿过雕花的窗棂,在"怀瑾握瑜"四字篆刻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恍若当年祖父将它赠予我时,眼底闪烁的期待。
一、瑾瑜初识
十岁生辰那日,祖父用绢帕托着这方青玉走进书房。"《九章》里说'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他苍老的手指抚过玉上纹路,"瑾瑜皆为美玉,望你终身携带,如君子守德。"彼时只觉玉石冰凉沁人,却不解其中深意。如今摩挲着玉面上几道细微裂痕,忽然懂得这方寸之间,原藏着比玉更温润的传承。
二、玉光映卷
这枚书签伴我读过无数典籍。在《论语》"君子比德于玉"处停驻三月,于《诗经》"有匪君子,如金如锡"旁沾染墨香。最难忘是去年深秋,将它夹在《陶庵梦忆》"人无癖不可与交"那页,玉色映着晚霞,竟与张岱笔下"玉壶买春"的意境悄然重合。原来真正的"怀瑾",是将先人智慧化作血脉里的月光。
三、裂痕生辉
去年冬日不慎将书签摔出裂痕,懊悔之际,父亲却引《淮南子》"瑾瑜匿瑕"相慰。今日细看,那道斜贯"瑜"字的裂纹里沉淀着时光的包浆,倒像古籍上的朱批,为这方青玉添了三分从容气度。忽然明白祖父当年为何选带沁色的玉料——完美无瑕终是幻梦,历劫弥坚才是瑾瑜本色。
暮色渐浓时,我将书签重新夹回《楚辞》。玉坠的红穗扫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一行,恰有风来,满室墨香与玉色交融。所谓传承,大约就是这般:不必刻意示人,却在某个不经意的黄昏,让千年文心与当下生命撞个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