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一日闲思录
晨起观山
清晨推窗,敬亭山岚气未散,恰似李白笔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致。青石板阶沾着夜露,拾级而上时,竹杖叩击声惊起三两只山雀,扑棱棱掠过苍翠的松枝。半山亭柱上斑驳的楹联尚可辨认:"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七个字历经三百余年风雨,墨色已褪成青苔般的痕迹。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午后品茗
山腰茶寮的老者用陶壶煮水,铁观音在粗瓷碗里舒展如兰。茶烟袅袅中,忽觉太白诗句中"独去闲"三字最妙——云本无知无觉,诗人偏赋予它闲适之态。檐角铜铃随风轻响,惊觉自己竟学着古人模样,对着一朵停驻的云出神良久。茶过三巡,发现石桌上蚂蚁列队搬运茶屑,这微小生灵的勤勉,与山顶悠游的云影构成绝妙对照。
暮色沉思
夕阳将山峦镀成金紫色时,整座敬亭山忽然安静下来。坐在太白独坐过的青石上,指尖抚过石面经年的凹痕。现代人总说"与自然对话",但李白早用"相看两不厌"道破真谛:非是人在观山,实乃山在鉴人。归途遇见采药归来的老农,竹筐里躺着几株黄精,他笑问:"先生也来寻诗?"方知在这敬亭山,连樵夫都懂得诗韵。
是夜记于山脚客栈,窗棂间嵌着半轮明月。忽然明白所谓"严谨古诗",不在格律平仄,而在那"孤云独去闲"的刹那,诗人将魂魄永远留在了字句间。今人若要作文,当如太白观山——先洗净满心尘嚣,方见得"相看两不厌"的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