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七·见雁南飞
晨起推窗,忽见三五秋雁排空而过,恍如杜牧笔下"初闻征雁已无蝉"的意境。这些古诗秋雁总在霜降前后出现,翅膀划破铅灰色天空时,竟让我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的句子。
雁字回时
记得中学语文课上,老师讲解《古诗十九首》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场景。那时总不解为何古人见秋雁必生愁绪,今日望着它们渐渐变成天边的墨点,胸腔里突然涌起莫名的酸涩。或许这就是古诗秋雁承载的千年乡愁,此刻正通过它们V字形的队列,将我的思绪引向故乡的稻田。
童年的雁声
祖母常说"雁过留声",儿时在皖南老宅,每闻此声她便要念叨"古诗秋雁知时节"。那时我总趴在晒谷场上数雁群,祖母就用枯枝在沙地上教我写"雁"字的篆书。如今老宅早已易主,唯有瓦檐下那个燕子窝,还留着当年我用竹竿做的记号。
城市观雁记
办公楼玻璃幕墙反射着雁群的倒影,现代建筑与古诗意象形成奇妙叠影。想起去年在西安碑林见到的《秋雁图》拓片,画中十三只秋雁的飞羽,与此刻掠过CBD上空的候鸟竟有七分神似。手机拍下的照片里,雁群与钢筋森林的对比,倒比许多古诗秋雁的插图更显苍凉。
夜读雁诗
睡前翻检《全唐诗》,发现含有"秋雁"的诗句竟有近百处。从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到李商隐的"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些文字像雁群衔来的种子,在今夜的城市阳台上突然发芽。或许明日该去湿地公园走走,看看那些古诗秋雁的现代子孙们,是否还记得千年前的飞行路线。
合上日记本时,窗外又传来一声遥远的雁鸣。这声音穿过霓虹灯幕,竟与记忆里祖母摇纺车的声响重叠在一起。古诗秋雁终究不只是文学意象,它们是活的时光机,每年准时载着我们的乡愁往返于古今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