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古诗画画之闲情日记
晨起研墨
寅时初醒,见窗外薄雾如纱,忽生写意之念。遂取歙县老墨一方,以清露研之,墨香渐染书斋。铺宣纸于花梨案上,笔洗注山泉,狼毫垂悬如月牙。忆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决意以今日所见春景作双绝。
创作札记
先以淡墨勾勒远山轮廓,仿黄公望披麻皴法。山腰处留白为云霭,恰似杜少陵"岷山千里雪"之句。欲题诗时忽觉困窘——眼前景致虽美,却难觅恰切字句。乃搁笔踱至庭中,见海棠含露,新竹抽枝,方悟韦苏州"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之妙,急返案前录得"晓雾侵窗湿,晨光破牖明。丹青犹未就,已闻燕语声"二十字。
午后续作
午后日影西斜,完成青绿山水卷。以石青染春水,赭石绘桃枝,更添蝶翅数点。忽想及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之趣,遂在画角添一垂髫稚子。此间体会最深者,乃古人所谓"书画同源"——运笔时如作隶书,勾勒时若写草书,敷色际犹填词牌。尤其题诗时需计白当黑,字与画相映成趣,方成完整意境。
暮时感悟
晚来掌灯重观日课,发现画中题诗墨色稍浓,竟似压过春山秀色。乃知苏东坡"诗画本一律"之说深有意趣:诗若太工则夺画韵,画过精微则损诗情。最佳境界当如孟浩然《春晓》配马远山水,疏密得宜,虚实相生。今日最大收获,乃明白写古诗画画非简单叠加,实需以文心雕龙之思,营构浑然天成之境。
是日完成《春山燕语图》并五绝一首,虽不及古人万一,然体验了郑板桥"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转化过程。最妙者在创作时忽逢骤雨,雨打窗棂如羯鼓,墨迹晕染若新荷,反得意外之趣。想来艺术之道,皆在有意无意之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