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日夜记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让我想起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吴丝蜀桐张高秋"的句子。取出那本泛黄的《全唐诗》,指尖摩挲着记载箜篌诗句的页面,墨香混着秋凉沁入心脾。
箜篌声里的时空交错
记得第一次听箜篌演奏是在博物馆的文物展上。演奏者指尖拨动二十三弦,正是"昆山玉碎凤凰叫"的意境。现代仿制的箜篌虽不及唐代精美,但泛音荡漾时,仍能感受到白居易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磅礴气势。
深夜翻看《乐府诗集》,发现箜篌在古诗中常与离别相关。曹植《箜篌引》写"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而此刻独对青灯,倒与诗中"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的苍凉莫名契合。
弦外之音的现代回响
午后在音乐软件创建了"古诗中的箜篌"歌单,将《霓裳羽衣曲》与当代新民乐混搭播放。突然理解为何古人说此乐能"空山凝云颓不流"——那种穿透时空的哀婉,确实能让都市的喧嚣瞬间凝固。
临睡前试着用钢笔抄录《李凭箜篌引》,墨迹在宣纸上晕开时,仿佛看见"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奇幻景象。或许明天该去琴行问问成人箜篌班的课程,让这穿越千年的声音真正从指尖流淌出来。
(完)夜风渐起,合上书页时,一片梧桐叶正落在"吴质不眠倚桂树"的诗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