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梦遇古诗洛神记

梦遇古诗洛神记

癸卯年七月初七 薄暮微雨

暮色四合时,独坐南窗翻读《昭明文选》,忽见曹子建《洛神赋》篇。墨字如舟载我溯流光而行,竟不觉伏案昏沉睡去——再睁眼时,但见烟波浩渺,云霞明灭,原是身在洛水之滨。

一、惊鸿初现

水中忽有环佩叮咚,抬眼望见远渚立着绰约身影。金翠首饰缀明珠,罗衣璀粲佩琼琚,竟与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态全然契合。她回眸时眼角朱砂痣灼灼如星,仿佛千年前就烙在我记忆深处。这不是书册间僵死的文字,而是穿越时空的灵韵具象。

二、诗脉相承

神女引我行过蒹葭深处,指尖掠过水面便泛起诗句涟漪。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如白鹅曲项浮波,李商隐的“宓妃留枕魏王才”化作莲灯顺流而下。她轻笑时,顾恺之的画卷在云端徐徐展开;振袖时,梅兰芳的京剧唱腔自浪花中袅袅升起。原来每位追寻过洛神的人,都在这条文化长河里投下过倒影。

三、文心传承

谈及现世文人多以机械键盘代笔,神女眼中泛起怜惜之色。她执起我的右手,以洛水为墨在我掌心书写:“诗脉不断,在乎本心。”忽有锦鲤衔着智能手机跃出水面,屏幕亮起当代诗人写的《数字洛神赋》——原来霓裳羽衣舞早已化作代码,在云服务器间永不停歇地旋转。

梦醒时暴雨初歇,手机推送着“古诗洛神数字复原工程”的新闻。窗外霓虹倒映在积水里,恍惚又见那位凌波仙子隔着千年时光微笑。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洛水,载着中华文明最诗意的灵魂,从曹植的笔端流向永恒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