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古诗易水送别唐骆宾王有感:凛冬寒水与炽热丹心
一、寒日里的邂逅
今日气温骤降,窗外北风呼啸,卷起地上零星的枯叶,一片萧瑟景象。我裹紧了衣衫,从书架的角落里抽出一本页面已然微黄的诗集。信手翻至唐代,目光停留在“骆宾王”三个字上,继而便是那首力透纸背的《于易水送人》。此情此景,与诗中的“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竟如此契合。凛冽的寒风,仿佛正是从那千年前的易水河畔吹来,带着历史的回响与英雄的叹息,穿透了时空,直抵我的心扉。
二、诗中的剑气与悲歌
骆宾王此诗,虽题为“送人”,却绝非一般的依依惜别之作。它是一首咏史诗,更是一首抒怀诗。他巧妙地借用战国末年荆轲于易水畔告别燕太子丹、前往咸阳刺杀秦王的著名典故,将一次普通的送别,提升到了对历史、对命运、对壮志未酬的深沉慨叹层面。“壮士发冲冠”五字,如金石掷地,将荆轲当时那种视死如归、怒发冲冠的悲壮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凭吊。昔日的英雄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唯有这易水,依旧像当年一样冰冷刺骨。这“寒”,既是自然气候的实写,更是历史悲凉感、诗人内心孤寂与愤懑的虚写。骆宾王本人乃“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屡遭挫折,其胸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他写易水之寒,何尝不是在写自身处境之寒、心境之寒?那冰冷的易水,映照着他如同荆轲一般虽怀有满腔热血与抱负,却难以施展、前路艰险的悲剧命运。
三、丹心不泯的共鸣
合上书页,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骆宾王通过这首诗,完成了一次与古代英雄的精神共鸣和身份认同。他送别的或许是一位友人,但他真正在告别的,或许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慷慨激昂的自我,那个愿意为信念赴汤蹈火的灵魂。诗篇极其短小,仅二十字,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和历史厚重感。它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是将这种情绪包裹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使得诗歌意境更为深远苍茫。这种将个人情感投入历史洪流以寻求共鸣与慰藉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深沉博大的艺术魅力。它告诉我们,个体的挫折与困顿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微不足道,但那种追求理想、坚守信念的精神,却能如易水般长流不息,跨越千年,依然能激荡后来者的心弦。
四、留给今日的思考
窗外风声渐息,但内心的波澜却未曾止歇。《易水送别》这首诗,其价值远不止于文学技巧的高超,更在于它传递了一种极为珍贵的精神品质——即便深知前路“水犹寒”,甚至可能失败,但为了心中的“道”与“义”,仍能毅然前行,保有那一份“发冲冠”的豪情与勇气。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面临荆轲那般剑拔弩张的生死抉择,但生活中同样充满了各种无形的“易水”需要我们去渡越,无论是学业事业的瓶颈,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首诗如同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在顺境中,不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不消沉意志。要时刻怀有一颗“壮士”之心,既有冷静认清现实之“寒”的理智,也有不畏艰难、热血奔赴的赤诚。
感谢这个寒冷的冬日,让我能与这首千年前的诗篇再次深度相遇。它像一团火,驱散了现实的寒意,温暖并照亮了我的精神世界。古诗易水送别唐骆宾王,其声悲壮,其情永存。
易水送别唐骆宾王古诗拼音版合集
yì shuǐ sònɡ bié 易水 送别 【tánɡ】luò bīn wánɡ 【唐】 骆宾王 cǐ dì bié yàn dān 此地别燕丹, zhuànɡ shì fā chōnɡ ɡuàn 壮士发冲冠。 xī shí rén yǐ méi 昔时人已没,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今日水犹寒。 易水送别古诗拼...
高中必背古诗文之于易水送别【唐】骆宾王
《荆轲刺秦王》之易水送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 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