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桥的古诗伴我晨行
霜晨的桥畔独思
清晨六时,薄雾如纱,我踱步至镇东的石拱桥。这座明万历年间修建的老桥,桥身已爬满青苔,栏板刻着模糊的诗词,正是古人咏桥的实物载体。手指抚过“虹飞百尺观龙跃,月照千波听鹭吟”的残句,忽然想起苏轼《何公桥诗》中的“渊渊其声,皜皜其光”,冰凉的触感仿佛接通了时空隧道。
咏桥古诗摘录
“桥通万里星汉近,水接千山玉带长”——这不知名的诗句让我怔立良久。古人咏桥时,总将桥梁与天地山河相连,赋予其超越物理存在的意境。此刻朝阳初升,金光洒在桥下潺潺流水上,确如杜甫笔下“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的景致,只是少了些战乱悲情,多了份宁静祥和。
桥的记忆脉络
记得祖父曾说,这座桥见证过七代人的悲欢离合。抗战时期被炸毁三孔又重修,文革时碑文遭铲凿又修复,洪水中桥墩倾侧又加固。每一道伤痕都成为咏桥诗的新注脚。我在日记本里临摹桥身雕刻时,发现“咏桥”二字背后藏着更深的时空对话——唐代诗人形容桥梁为“跨虹凌汉”,宋代词人称作“玉虹饮涧”,而明代则赞其“卧波驭浪”。每个时代的咏桥诗,都折射着当时的人文精神。
坐在桥头石凳上记录这些思绪时,卖豆腐脑的老人推车经过,木轮与桥面石板碰撞出清脆声响,恰似古诗里“车马喧阗度石梁”的现代回响。忽然悟到咏桥诗的永恒魅力,就在于桥梁既是具体的交通实体,又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那些“驴背敲诗过石桥”的文人,与今日在桥上拍婚纱照的新人,其实都在延续同样的情感表达。
桥的哲学隐喻
午后整理日记时,重读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驿外断桥边”的句子,忽然意识到咏桥古诗最动人处,在于总将桥梁置于时空交汇点。桥从来不只是桥,而是离别与重逢的见证,是现实与理想的渡口,正如白居易所写“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这种意象的丰富性,让咏桥诗跨越千年依然鲜活。
暮色渐浓时再访古桥,见一群孩童在桥洞下寻找刻字,欢笑声惊起宿鸟。这场景令我想起范成大《咏石湖》中“曲桥通处柳阴阴”的意境。或许明天该带着唐诗选集再来,在桥畔重读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名句,感受玉人箫声是否还萦绕在水波之间。合上日记本时,桥灯初亮,如古诗中“星桥火树”在现代重生。
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作文里成为装饰品
篇1 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作文里成为装饰品 在考场作文中,古诗文常常被当作一件精美的瓷器,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文章的各个角落。"君不见"的开篇,"揆诸当下"的过渡,"追风赶月"的结尾,这些诗句如同被精心打磨的玉器,在作文中熠熠生辉。但仔细端详,这些装饰性的诗句却如同一件件失去了灵魂的展品,虽美却失了生气。古诗文真正的魅力,不...
七年级第四课古诗四首原诗
七年级第四课古诗四首原诗 1.《观沧海》(课内)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赏析 诗人以沧海自喻,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
语文四上第九课古诗三首
语文四上第九课古诗三首 1.《暮江吟》(课内)内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释:瑟瑟:形容未受残阳照射的江水呈青绿色。真珠:即珍珠。赏析:描绘暮江景色,色彩鲜明,比喻生动,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代表作...
古诗文为主题的作文
篇1 古诗文为主题的作文 漫步于岁月的长廊,古诗文如一缕清风,悄然拂过心扉。那些千年的词句,并非尘封的旧卷,而是跃动的灵魂画笔,勾勒出山河的壮阔与月色的温柔。当晨曦初露,一句“采菊东篱下”便唤醒了泥土的芬芳;暮色四合时,“长河落日圆”又将天际染成琥珀色的绸缎。这文字中的乾坤,是诗人用血泪凝成的...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 1.《暮江吟》(课内)内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注释:残阳:夕阳。瑟瑟:碧绿色。可怜:可爱。真珠:珍珠。赏析:描绘暮江夕阳与月夜景色,色彩明丽,表达对自然之美的喜爱。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诗魔”之...
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居秋暝》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衍生注释:“空山”:空旷的山林。“新雨”:刚下过的雨。“晚来秋”:傍晚时秋天的气息更浓郁。“松间照”: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下来。“清泉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