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山居秋暝:一场与王维的田园邂逅

山居秋暝:一场与王维的田园邂逅

空山新雨后

清晨推窗时,山雾正从青瓦屋檐缓缓退去。昨夜那场淅沥的秋雨,将门前的石板路洗得发亮,空气中飘着松针与泥土混合的清香。这让我忽然想起王维《山居秋暝》里"空山新雨后"的意境,原来千年后的山色,依然与盛唐诗人笔下的画卷重叠。

竹喧归浣女

沿着溪流行走,远处传来棒槌敲打衣物的声响。几个穿蓝布衫的妇人蹲在青石边浣纱,她们用方言说笑的声音惊起了竹丛里的白鹭。这场景让我驻足良久——"竹喧归浣女"的生动,竟在二十一世纪仍能找到注脚。那些被阳光晒得发亮的粗布衣裳,在风里飘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明月松间照

傍晚在廊下煮茶时,月亮已悄悄爬上东边的山脊。月光透过老松的枝桠,在茶席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忽然明白王维为何要说"随意春芳歇",在这般清辉笼罩的松林间,任何语言的修饰都显得多余。茶烟升腾中,仿佛看见诗人正用毛笔蘸着月光,在素笺上记录这永恒的山林之美。

王孙自可留

入夜后整座山村沉入墨色,唯有萤火虫提着灯笼在稻田里巡游。现代人总追逐着"说走就走的旅行",却很少真正停留。而此刻我终于懂得"王孙自可留"的深意——当清泉在石上流淌,当露珠在草尖颤动,当整个宇宙都安静得能听见桂花落地的声音,谁又舍得离开这片诗意的栖居地呢?

合上日记本时,窗外的秋虫正在吟诵新的诗行。这场与王维的隔空对话,让我发现古诗里的山水田园从来不是标本,而是永远鲜活的、可以走进去的生活。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山居秋暝_全文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

山居秋暝_全文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一、作家作品 王维(700?~761)字摩诘,祖籍山西省祁州(今山西祁县)。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连累,贬为济州同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执政,他被任命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天宝十五年(756)安史叛军攻入长安,他被判军所俘,被迫接受伪职。长安收复后,...

王维《山居秋暝》阅读答案及赏析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试题】阅读练习一:1.这首诗选自 朝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B. 颔联明月松间照,...

《山居秋暝》王维

怀禅题刻《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huàn)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译文 注释 1.暝:日落,夜晚。2.王维,约(701-7 字画(14张)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画家。山水田园派诗人,人称“诗佛”3.空山:...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居秋暝》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读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全诗翻译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 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 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 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 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

古诗赏析王维《山居秋暝》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此处绝无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结合全诗来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层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如王维《鹿柴》所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二是指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