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晨起读淑景有感

晨起读《淑景》有感

一个关于春光与心绪的日记

清晨醒来,窗外的鸟鸣比往日更显清脆。推开木窗,一股混合着泥土与花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才惊觉,春意已如此深重。案头那本微微泛黄的《古诗源》正翻到某一页,上面正是一首名为《淑景》的短诗:“淑景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短短二十字,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

“淑景”二字,真是一个极美的词。它指的便是这眼前的光景,美好而和煦的春日景色。“淑”是温和、善良、美好,“景”是风光、景象。合在一起,仿佛赋予了春天以人格,她不是热烈的,不是奔放的,而是一位温婉的淑女,静静地、温柔地抚过山川河流,点染万物。诗中的“催黄鸟”、“转绿蘋”,动态地描绘出这位淑女是如何轻盈地推动着季节的步伐——她催促着黄莺更欢快地啼鸣,她转动着阳光,让水面上的浮萍变得愈发青翠。这生机,是悄然而至的,却又是势不可挡的。

古调中的归思

诗的后半段,情绪陡然一转。“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就在这一片淑景之中,一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悠远古老的歌谣,瞬间击中了诗人的心扉。由乐景,生生转入哀情。这突如其来的歌声,像一根线,猛地将他从当下的美好中抽离,牵往遥远的故乡或是某个再也回不去的时光。那“归思”是如此浓烈,竟至快要泪湿衣襟。

读至此处,我望着窗外的融融春色,竟也生出几分相似的惆怅。这“淑景”是众人的,是客观存在的美丽;而那“归思”却是极其私人的,是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与痛处。春天年年都会来,淑景岁岁皆相似,但那个能与之共享此景的人,那个被称为“故乡”的地方,是否还依旧?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在这看似循环的四季里,默默地丢失着一些东西,又徒劳地寻找着?这大概便是古诗的魔力,它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精准地捕捉并表达了人类共通的、最细微的情感震颤。

午后再读,心境已有所不同。最初的感伤渐渐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的慰藉。那位千年前的诗人,在淑景之中感怀身世,涕泪沾巾,但他选择将这一刻的心动用最精炼的文字记录下来。于是,他的悲伤得以被后人看见、理解,甚至共鸣。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陪伴?

我合上书页,决定不再沉溺于虚无的愁思。既然淑景当前,何不效仿古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真正去融入这片春光?或许,真正的“归”,并非是回到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让疲惫的心灵回归到一种自然、本真的状态,像这春日的草木一样,呼吸,生长,感受阳光雨露。这首名为《淑景》的小诗,于我而言,已不再仅是乡愁的引信,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我走出斗室,去珍惜和拥抱眼前触手可及的美好。

日影西斜,金色的光芒为万物镶上一道暖边。今日因一首诗而始,思绪翻飞,最终又归于平静。以文字记录心境,或许便是对抗遗忘与虚无最好的方式。感谢这首《淑景》,让我没有错过这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