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鹤雀楼怀古与人生感悟日记
二零二三年十月五日 晴
今日重读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二十字如钥匙般打开时空之门,让我仿佛立于唐风晋韵的鹤雀楼上,看山河依旧,悟人生须臾。
一、诗境与实景的交融
鹤雀楼始建于北周,因常有鹤雀栖居而得名。王之涣登临时,落日熔金,云霞铺锦,黄河咆哮着奔向东方,这种壮阔令他挥毫写下千古绝唱。我曾有幸至山西永济市,站在重建的鹤雀楼顶,虽不见唐代原貌,但山河脉络未改。夕阳西下时,确能体会"白日依山尽"的苍茫;凭栏远眺,黄河如金带蜿蜒,"黄河入海流"的意境扑面而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与景的印证,让文字从平面跃入三维,刻进心灵。
二、"更上一层楼"的哲学思考
这首诗最打动我的,是后两句的进取精神。欲穷千里目,必须更上一层楼——这不仅是物理高度的提升,更是心灵境界的飞跃。想起自己求学时,每遇瓶颈,便以此自勉;工作后,面对挑战,亦借诗砥砺。王之涣在千年前传递的,是一种永恒的向上之力。正如杜甫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生如登楼,需不断攀高,方能开拓视界,超越自我。
三、鹤雀楼与中华文明的传承
鹤雀楼屡毁屡建,如同中华民族的缩影。战火可毁其形,不能灭其神。诗歌赋予楼阁灵魂,使之超越砖木,成为文化符号。从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到王之涣的"更上一层楼",名楼与名诗相得益彰,承载着民族记忆。如今我们诵读古诗,不仅是怀旧,更是寻根——在全球化浪潮中,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鹤雀楼诗歌提醒我们,传统不是化石,而是活的源泉,滋养现代心灵。
四、个人生活的映照
今日再读此诗,别有感触。中年如秋,常感时光飞逝,"白日依山尽"似在提醒余生珍贵;而"更上一层楼"则鼓舞我不要固步自封。于是决定开始学习书法,以笔墨涵养心性。或许,这就是古典诗歌的魅力:它穿越时空,与每个人对话,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启示。当我教孩子背诵此诗时,他虽懵懂,却已种下美的种子。文化便如此代代相传,如黄河入海,奔流不息。
鹤雀楼古诗,如明灯照亮旅途。它告诉我们:人生有限,但追求无限;楼台易朽,但精神不朽。当以有限之生,追无限之美,不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