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夜·灯下独记
窗外的梧桐叶簌簌落下,忽然想起李白《子夜吴歌》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句子。此刻虽无捣衣声,但空调外机的嗡鸣竟与千年前的韵律暗合。案头台灯将我的影子投在墙上,像极了古人秉烛夜游时摇曳的光影。
一、秋声里的城市月光
推开阳台门时,二十八层的风裹着桂花香扑面而来。远处CBD的玻璃幕墙将月光折射成碎片,倒真应了"长安一片月"的意境。只是现代长安的月光,总要和霓虹争夺夜空的主权。楼下便利店的白炽灯亮着,穿睡衣的女孩捧着关东煮走过,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二、电子时代的捣衣声
洗衣机在卫生间发出规律的轰鸣,微信提示音不时响起。忽然理解古人为何要在秋夜捣衣——那不仅是劳作,更是将思念捶打进布帛的纹理。如今我们的情感都藏在手机备忘录里,像超市冷柜的速冻水饺,随时加热却少了手擀面的筋道。朋友圈有人晒老家新收的稻谷,金灿灿铺满晒场,比任何滤镜都真实。
三、子夜未眠的当代愁
凌晨两点仍无睡意,翻出囤积的明信片开始写信。钢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竟比键盘敲击更让人安心。忽然明白"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亘古惆怅——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心总要有个安放思念的容器。冰箱贴下压着母亲手写的菜谱,那些歪斜的字迹比任何电子文档都温暖。
合上日记本时,东方已泛起蟹壳青。高楼缝隙间漏下的月光,与李白看见的仍是同一个。只是不知千年后的秋夜,是否还有人会为一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而泪湿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