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中羞避客
七月十五日 荷风拂面时
暑气正盛,窗外的蝉鸣撕扯着午后的宁静。我搁下笔,信步至城西莲湖,恰逢满池芙蕖开得正酣。荷叶田田,擎起无数翠盖,粉白的花瓣在风中微微颤动,恍若佳人含羞掩面。忽然想起昨日读到的唐代皇甫松《采莲曲》:"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诗中少女的娇憨情态,与眼前景致莫名契合。
莲动下渔舟
沿着青石小径徐行,见三两采莲人驾着小舟穿梭于花叶间。她们头戴竹笠,手指灵巧地掐断莲茎,动作娴熟如舞蹈。忽然远处传来嬉笑声,一叶扁舟从藕花深处荡出,船上两个约莫十六七岁的姑娘正俯身捞采莲蓬。其中穿水红衫子的姑娘发现岸上有人注视,倏地侧身低头,急急用莲叶遮了半边脸颊,另一只手慌忙整理被风吹乱的鬓发。那惊鸿一瞥的羞怯,恰似周光镐笔下"兰桡荡漾波心落,罗袜轻盈水面浮。羞把芳容背人见,随风宛转避郎舟"的活现。
诗词里的羞意
古诗词中"羞"字最是妙绝。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写新婚少妇的腼腆;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绘少女欲避还留的娇态。这种东方特有的含蓄之美,在西方文学里殊为罕见。西方少女或奔放如朱丽叶阳台告白,或热烈如安娜舞会倾心,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子,总是欲语还休、半遮半面,连杜丽娘游园惊梦,也要假托"梦回莺啭"方敢吐露情思。
羞耻与自省
归途忽逢骤雨,躲进湖心亭时衣衫已半湿。亭中坐着位白发老者,正凝神描摹雨打荷塘之景。见我看得入神,老人笑道:"年轻人可知为何古人总爱写采莲女避客?非止男女之防,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他指着雨中摇曳的荷花说:"花尚知含羞,人岂能无遮无拦?如今网络时代,人人争相展露私密,视羞耻为迂腐,却不知适度的羞赧恰是自省的镜子。"语罢继续作画,笔下荷花皆低垂颔首,似拒还迎。
暮色四合时雨渐止,荷叶上滚动的水珠映着霞光,宛如美人泣泪。忽然明白古人为何将"羞"字从"羊"从"丑",原是以祭祀的虔诚对待心中道德律令。当社交媒体将一切私密公之于众,当摄像头无所不在窥探生活,那种"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的惊慌,或许正是守护灵魂最后疆界的盾牌。归家展纸记录今日所见,墨迹渗开处,恍若莲瓣上未干的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