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的古诗《咏姜》中的生活滋味
晨起偶得
清晨推开窗,寒意倏地钻进衣领。厨房里传来母亲捣姜的声响,辛辣的香气裹着水雾漫进书房。案头摊开的《全唐诗》正翻到王建《咏姜》:"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突然觉得这小小姜块,竟藏着千年未变的暖意。
舌尖上的诗韵
记得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初中食堂。那天感冒,捧着姜糖水小口啜饮时,语文老师突然指着我的碗说:"你现在喝的,可是王建笔下的'桃花春气'啊。"当时不解其意,直到后来在苏州尝到"姜汁撞奶",凝脂般的奶冻上缀着金黄芥末,才懂什么叫"风味胜莼鲈"。古人诚不我欺,姜的辛辣过后,当真能尝出三月桃花的回甘。
"芽姜紫醋"的搭配至今仍是江南名菜。去年立冬在杭州楼外楼,见老师傅将嫩姜切成蝉翼薄片,浇上八年陈醋,琥珀色的汁液渗进姜的脉络,恍若看见唐诗里的"雪碗擎来"。
药香里的记忆
外婆总说姜是"接地气的仙草"。幼时风寒,她总用老姜煨红糖,砂锅里"咕嘟咕嘟"冒泡的声音,比什么安眠曲都管用。有年深冬发烧,朦胧中看见她跪在灶前吹火,银发映着火光,陶罐里姜汤翻滚如琥珀岩浆。那时不懂"尚有桃花春气在"的深意,现在想来,那簇灶火不就是永不凋谢的桃花么?
时光里的姜韵
上周整理旧物,发现1998年的日记本里夹着干姜片。泛黄的纸页上写着:"妈妈把姜雕成小兔子,说吃了就不怕打针。"突然理解《咏姜》为何能流传千年——姜的暖意会渗透时光。就像此刻,我在波士顿的公寓煮姜茶,窗外的查尔斯河飘着雪,而胃里升腾的热气,分明是二十年前外婆灶台上升起的那朵桃花。
生活如姜,初尝辛辣,细品回甘。那些藏在辛辣里的温柔,或许就是王建想告诉我们的"胜莼鲈"的真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