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唐白居易古诗中的闲适一日
晨起观草色
清晨醒来,窗外鸟鸣啁啾,忽忆起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句。推窗见院中青草沾露,在晨光中泛起银辉,恰似乐天诗中“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的韧劲。这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致,令人恍若穿越千年,与那位草堂诗人共享同一片天地。取《白居易集》置案头,墨香与草香交织,仿佛看见他当年在庐山草堂“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的悠然姿态。
午间品诗味
正午阳光透过竹帘,在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重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忽觉此诗不止于送别,更蕴藏天地循环的哲思。乐天诗如其人,总能在寻常景物中窥见永恒,如他在《钱塘湖春行》所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种对细微生命的觉察,恰是当代人缺失的智慧。泡一壶清茶,看茶叶如草叶般舒展,想起诗人“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的煎茶趣事,方知闲适并非懒散,而是与万物共呼吸的生命状态。
暮色中的诗意栖居
夕阳西沉时,院中草色渐染金黄。白居易在《池上篇》中写道:“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这种物质简朴而精神丰盈的生活,恰是对抗浮躁时代的良方。他晚年隐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豁达岂非源于与草木朝夕相处的修炼?今日我们困于钢筋水泥,更需借乐天诗心,在阳台上种几盆青草,重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
夜幕低垂时掩卷沉思,白居易的草唐诗篇之所以穿越时空,正因为其根植于生活本身。他写草堂风雨“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写闲居雅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这些诗句从未远离人间烟火。正如他在《与元九书》中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我们以诗心观照生活,一草一木皆成文章,寻常日子亦能流淌出诗意。这或许就是乐天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在平凡中看见永恒,在细微处感知天地。
中唐永贞革新与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
本文拟从白居易闲适诗中体现的佛道思想,来探讨永贞革新对白居易闲适诗创作的影响。 永贞革新昙花一现的改革,终究付诸东流,参与者受到了严酷的政治惩罚。白居易看到了八司马的结局,宦途的无常让他们心悸。但毕竟他不是八司马中的一员,并没有亲身感受到那种结局的痛苦,因此,白居易虽心有余悸,还是义无反顾地顺承了永贞革新的道路,但他改革的...
四年级的所有的古诗
注释:箬笠:竹篾斗笠。蓑衣:草雨衣。鳜鱼:淡水鱼,味鲜美。赏析:白鹭、桃花、鳜鱼,渔翁垂钓,江南春景如画,闲适自在。作者:张志和(732-774),唐代诗人,字子同,号玄真子,善歌能画。应用片段:雨天湖边有人垂钓,戴斗笠蓑衣,真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感觉。11.《凉州词》(课内)内容:葡萄美酒夜光杯...
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重点知识测试卷
1. 下列诗句中,描写边塞风光的是(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 千里江陵一日还,朝辞白帝彩云间。C.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2.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诗人(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杜牧 D. 李绅 3. 《江南可...
人教版一二年级所有古诗
作者:李绅(唐),诗人、宰相,与白居易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应用片段:吃饭时,奶奶指着米饭说:“‘粒粒皆辛苦’,可不能剩饭哦!”5.春晓(课内·一年级下册)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晓:天亮。闻:听到。赏析:春日清晨的闲适与惜春之情,以鸟鸣风雨衬春景,含蓄动人...
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所有古诗
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所有古诗 课内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内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疏疏:稀疏。阴:树荫。赏析:春日田园,儿童追蝶,童趣盎然,生机勃发。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诗风活泼。应用片段:春游时...
古诗8年级上册古诗
一、课内古诗(10首)1.《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徙倚(xǐyǐ):徘徊。-采薇:代指隐居生活(出自《诗经》)。赏析:秋日傍晚登高远眺,融情于景,表达孤独无依的惆怅与归隐情怀。作者:王绩,初唐诗人...
2025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古诗词背诵...
五、 请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试卷答案 一、 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春草明年绿,岁岁年年人不同。2.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3.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6.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7...
陋室铭主旨归纳概括
一、古诗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古诗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