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中的离别情深
一场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清晨整理书柜时,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从架间滑落。翻开书页,目光停留在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赠汪伦》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短短二十八字,却让我的思绪飘向了千年前的那个春日。
诗中的画面与情感
想象着李白站在小舟上,青衫随风而动,正要启程远行。忽然间,岸上传来熟悉的踏歌声,那是汪伦特意前来送别。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有真挚的歌声和深厚的情谊。李白以桃花潭水为喻,说这深千尺的潭水也不及汪伦送别的情意,这种夸张却真挚的表达,让人瞬间感受到友情的重量。
我不禁想到现代社会的离别场景:机场的匆匆拥抱,火车站的挥手告别,微信里的“一路平安”。我们拥有了更快的交通工具,更便捷的通讯方式,但似乎少了些古人那种深沉的仪式感。李白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在于送别的形式,而在于那份发自内心的不舍与祝福。
生活中的“汪伦”时刻
合上书,我不由想起去年大学毕业时的情景。室友们各奔东西的前夜,我们在宿舍楼顶唱着曾经的班歌,看着城市夜景,说着未来的梦想。那一刻,没有眼泪,只有歌声和笑声,正如汪伦的踏歌声一样纯粹。如今虽然天各一方,但每次相聚依然如故,这份情谊恰似桃花潭水,深不见底。
李白的诗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它触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几个“汪伦”,可能是儿时的玩伴,可能是求学时的同窗,也可能是工作中的知己。他们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是在重要的时刻出现,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最真挚的情感。
重新理解离别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害怕离别,逃避告别。但《赠汪伦》让我们看到,离别也可以如此美好,如此充满诗意。真正的友谊不会因距离而褪色,反而会因为时间的沉淀而愈发醇香。
放下诗集,我拿起手机给远方的朋友发了条消息:“忽然想你,何时再见?”很快收到了回复:“桃花潭水千尺深,不及我想见你的心切。”我们相约下个月见面,就像李白与汪伦,虽然相隔千里,但情谊始终相随。
这首写人的古诗词,不仅记录了李白与汪伦的友情,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友情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珍惜每一次相遇,感恩每一段情谊,让生活中的离别都充满温情与诗意。
最深的感情是什么古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二、衍生注释:1. “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2.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踏歌是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3. “桃花潭水深千尺”: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语文四上第九课古诗三首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浥:湿润。阳关:古代通西域要道,在甘肃敦煌。赏析:写渭城送别的情景,细雨柳色清新,劝酒一句情深意切,感人至深。作者:王维(701-761),唐代诗人,此诗又名《阳关三叠》。应用片段:友人西行,细雨中柳色青青,举杯相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