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学习的方法日记:借古韵之镜,照今日之心
今日晨起,忽忆古诗学习之法,乃欲以古人之智,润今日之思。古诗之学,非仅背诵,实为心与古人对话,借其笔法、意境以滋养己身。遂决意以此法写日记,融古韵于日常,探心迹于笔墨。
一、观物取象,以象寓情
古诗重意象,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之寂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生机。余今漫步园中,见池边垂柳新绿,摇曳生姿,顿思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之句。乃细观柳叶形色,嗅春风气息,仿古人取象之法,录此景入日记:“柳丝拂水,绿痕浅漾,似欲钓起池中云影。”借物抒情,心亦随柳条轻扬,愁烦暂消。
二、炼字琢句,求精求简
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余虽不至此,亦学其炼字之志。午时烹茶,水沸声如松涛,原欲写“茶壶响得很大声”,然思及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妙用,乃改作:“铁壶嗡鸣,沸声撞碎满室寂静。”以“撞碎”代“响”,更显声之突兀力。炼字之趣,在使平凡生活陡生诗意。
三、虚实相生,拓展意境
古诗常以实景引虚境,如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之遥想。傍晚凭窗,见落日熔金,云霞染赤,忽忆故友。遂不直抒思念,而借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之虚实笔法,写道:“暮云焚天,似烧尽旧日书信;孤雁南飞,可衔得远人音讯?”以虚问托实情,思之愈深。
四、用典化古,承旧启新
夜读《陶渊明集》,慕其“采菊东篱下”之超然。然今人困于尘网,难觅东篱,乃化用其意以记今日之悟:“虽无菊可采,然案头青萝亦翠;虽无南山可见,然窗际晚霞亦悠。心远地自偏,何必羡古?”典为我用,古为今鉴,方得真趣。
结语:古法今用,日记生辉
一日将尽,以古诗之法记之,竟觉平日琐事皆镀诗光。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然“妙手”实赖平日锤炼。以观物、炼字、虚实、用典四法写日记,非为复古,实欲借古人之眼,重新发现生活之美。诗心常在,则日日皆可成诗。
古诗古韵之金陵晚望【唐】高蟾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 (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 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 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 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 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 “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 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1)这首诗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