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夜雨寄北中的秋思日记

十月十五日 阴雨

晨起推窗,但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致竟在眼前铺展。这连绵三日的细雨,将庭院里的梧桐洗得发亮,每一片黄叶都蓄着李商隐笔下的惆怅。

雨中的记忆闪回

记得中学时初读《夜雨寄北》,语文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的雨线,与此刻窗玻璃上蜿蜒的水痕渐渐重合。那时不解"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深意,如今在异乡的出租屋里,看着雨水在空调外机上溅起的水花,忽然懂得诗人为何要说"却话巴山夜雨时"。

【古诗新悟】
李商隐将秋雨化作时间的量杯,"涨秋池"三字道尽思念的膨胀。我阳台上接雨的搪瓷盆,不到半日就已盛满,倒像是替游子计量乡愁的容器。

城市雨幕观察

傍晚撑伞去买菜,发现地铁口卖烤红薯的大爷支起了塑料棚。橙黄的灯光透过雨帘,竟有"红楼隔雨相望冷"的意境。外卖骑手们雨衣上的反光条,在积水里划出流动的银河,这倒比古人"夜阑卧听风吹雨"多了几分现代生活的温度。

夜读有感

睡前重读《夜雨寄北》,发现古人写雨总带着时空的纵深感。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是春的萌动,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是夏的澄明,而李商隐这场巴山秋雨,则永远下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合上诗集时,听见雨滴在空调外机上的节奏,竟与手机天气预报的提示音形成了奇妙的和弦。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只是不知千年后的读者,会不会从我们这代的天气预报中,也听出诗意的平仄?

《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和《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

1.《天净沙·秋思》中温馨的"人家"反衬出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乐景与哀情形成强烈反差。 2.《夜雨寄北》中虚拟的团聚对话反衬当下巴山夜雨的孤独,未来之欢愈显此刻之悲。 三、作用总结 两例均通过"以乐写哀"的反衬手法,使孤独思乡之情获得双重表现力:既有现实境遇的直述,又有反向映衬的深化,符合"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