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院风荷记——重读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感
壬寅年六月廿三 晴热有风
今日整理旧书,忽见中学时夹在语文课本里的干枯荷瓣,薄如蝉翼的淡粉色在指尖碎裂的刹那,杨万里的诗句便如荷香般弥漫开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诗中之荷
记得老师当年讲解时说,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面写荷,实则寄托送别之情。那"接天莲叶"是壮阔的仕途前景,"映日荷花"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如今重读,却觉此解虽妙,却失了荷之本真。杨万里笔下最动人处,恰是荷不为任何人所困的自由生机——它们自在地绿着,自在地红着,不管送别还是相聚。
二、故乡荷塘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的荷塘边度过。每至盛夏,晨雾未散时便要撑船采莲。荷叶上的露珠如汞银滚动,荷花在薄曦中缓缓舒展花瓣。那时不识杨万里,却亲眼见过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也曾在暴雨来临前,看着蜻蜓如何"早有蜻蜓立上头"。
最妙是月夜泛舟,荷叶如盖遮住月光,船行其间仿佛闯入墨色迷宫。忽然转角处现一株白荷,月光下真如洛神凌波,那一刻方知周敦颐为何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荷之哲思
古人爱荷,不仅因它形态之美,更因它暗合东方哲学。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禅意,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是诗心,而周邦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是画境。
荷之根在淤泥,茎通中直,花叶清妍,恰似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其花期虽短,从菡萏到凋零不过数日,却要经历整整一年的沉淀。每次看荷塘残冬的枯梗,总想起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待来年又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方知生命轮回的壮美。
四、荷香长存
黄昏时特地去公园看荷。夕阳西下,荷花渐合,如倦美人敛裾小憩。有画者支着画板写生,颜料盘里调着深深浅浅的绿与粉。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画荷——不仅为留住美,更为留住那个驻足赏美的自己。
归家路上见夜市有卖莲蓬的,买了两支带回插瓶。想起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虽未至秋日,但荷香已渗入这个夏天的记忆。那些关于荷的古诗,终将在年年夏日被重新唤醒,如同深埋淤泥的藕节,总会按时生出新的花叶。
夜已深,窗台上的莲蓬散发出清涩香气。忽然明白杨万里送别友人时为何要写荷——因为荷永远在那里,不管人来人往,它自开落。正如诗会老去,诗中的荷却永远"别样红"。
杭州西湖风景天下闻名,在曲院风荷,我们吟诵着杨万里的诗句...
杭州西湖风景天下闻名,在曲院风荷,我们吟诵着杨万里的诗句“(),()”;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杭州西湖风景天下闻名,在"曲院风荷",我们吟诵着杨万里的诗句“(),()”;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 西湖都很美,让人想起了苏轼的名句:“(),(). 答案: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