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笔耕夜记

笔耕夜记

——古卷青灯下的墨痕心语

窗外的蟋蟀声渐渐稠密起来,案头一盏昏黄的台灯将毛笔的影子拉得细长,仿佛古人悬腕挥毫时投在纸上的执念。今夜整理旧籍,偶然翻出少时手抄的韦应物“读书夜卧迟”句,忽然惊觉这十年间,我与文字竟也成了这般昼夜纠缠的旧相识。

一、墨池深

父亲总说书房是修心的道场。幼时不解其意,只当是逼我练字的托辞。直至那年梅雨季节,檐角滴水在砚台里撞出细碎涟漪,我临摹《灵飞经》到酉时三刻,忽然手腕自主般写出一个极遒劲的“永”字——那瞬间仿佛有电流自笔管窜入脊髓,方才懂得古人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非虚言。原来笔墨早浸入血脉,变成另一种呼吸的节奏。

二、烛泪凝

留学时在跳蚤市场淘得铜制烛台,从此养成秉烛书写的怪癖。火焰摇曳时,总想起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拗。某夜写家族往事至东方既白,烛泪在底座堆成小小的雪山,恍惚见曾祖父在灯下打算盘的剪影。突然明白文字原是穿越时空的烛火,我们书写时,实则是在为无数逝去的时光续灯。

三、纸鸢鸣

今春整理书稿遭遇瓶颈,索性携稿纸登紫金山。山风将散页吹得哗啦作响,恰似童年放飞的风筝线轴急转之声。蓦然悟及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达——那些焦虑是否被铭记的句子,不过是被执念困住的纸鸢。真正的好文字当如鸿雁掠空,自有其飞翔的轨迹,何须忧心落处无痕。

归家后重读《文心雕龙》,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处朱笔圈注。原来所有书写本质都是深夜的独自对话,毛笔与钢笔、砚台与键盘不过载体更迭。当我们以真诚对抗虚妄,用思考穿透迷雾,每个字符便都成为星火,在人类文明的长夜里次第亮起。此刻停笔远眺,启明星正落于墨池中央,恍若千年前某个书生熄灭灯盏时,溅起的最后一点光芒。

《劝学》古诗五言

作者:陆衡,字亦坚,生于南方小镇的书香家庭。自幼爱好读书,成年后在乡野间坚持“日读一卷书,夜记一则悟”的习惯。性格沉静却不失热情,善于用日常景物侃谈学问的道理,擅长以形象隐喻表达学习中的坚持与毅力。晚年居于山林小庙,以讲学与笔耕为生,口耳相传的“勤学如铁,恒心成器”便是他传给学生的箴言。四、运用片段:场景一:课堂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