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观后羿射日的古诗有感——夏夜遐思日记

观《后羿射日的古诗》有感——夏夜遐思日记

七月初五 星月交辉 暑气未消

今夜重读《淮南子》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记载,又翻览后人题咏后羿射日的古诗,竟辗转难眠。推窗见弦月如弓,恍惚间仿佛看见那位上古英雄正挽弓对准苍穹,箭镞闪烁着灼目的寒光。

神话照进现实的隐喻

后羿射日的古诗总是以磅礴笔触描绘"九日落,金乌坠"的壮景,但令我沉吟的却是古籍中鲜被提及的细节——当羿的箭矢穿透第九个太阳时,飘落的不仅是燃烧的羽翎,还有簌簌如雨的金色尘埃。这让我想起去年在甘肃见到的日全食,当太阳被月球完全吞噬的瞬间,整个河西走廊突然坠入远古的黑暗,田间劳作的农人纷纷放下锄具,仰头凝视这现代文明无法解释的天象。那一刻,神话与现实突然失去了界限。

青铜纹样中的史诗

曾在博物馆见过汉代画像石上的后羿形象:他双足踏破云气,腰际悬挂的箭袋刻着神秘的星纹,弓弦张如满月。最奇妙的是,考古学家在箭袋纹样中发现了二十八宿中的井宿图案——这正是古人用来测定季节变迁的重要星官。原来早在两千年前,先民就已将天文知识与英雄传说完美交融,那些看似简单的石刻线条,实则是部用金石镌刻的史诗。

现代社会的九个太阳

而今人重读后羿射日的古诗时,是否想过我们正面临着另类的"九日并出"?信息的炙烤、欲望的灼烧、竞争的焦灼,现代人何尝不是在多重"太阳"的炙烤下艰难求生。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后羿:或许是实验室里研制新能源的科学家,或许是讲台上传递人文精神的教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射落困扰时代的"烈日",为人间留住清凉的绿荫。

夜风渐起,合上诗卷时忽然领悟:后羿射日的真正精髓不在射落九日,而在于为人类守护最后一个太阳——那代表希望与生机的永恒火种。正如古诗所云:"留得金乌照桑麻,万姓胪欢拜羿功"。这种平衡破坏与守护的智慧,才是神话穿越三千年依旧灼灼生辉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