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冶城怀古寻幽日记

《冶城怀古》寻幽日记

一、冶山烟雨

清晨微雨,撑一把素伞踱入冶山历史风貌区。苔痕斑驳的欧冶池泛起细密涟漪,恍若唐代许浑笔下“城绕青峰锦绣悬”的氤氲意境。榕须垂雨的古树旁,残存的唐代马球场遗址静卧在现代化楼宇间,恰似林珂《登冶城楼》中“千秋霸业消沉尽,风月依然似昔年”的时空交错感。

二、闽越遗韵

在闽越王无诸塑像前驻足,雨水顺着青铜甲胄蜿蜒而下。遥想西汉时期冶城初立,《史记》载“闽越王无诸都东冶”,这片土地竟已承载两千余年烽烟。恰如宋代李纲《冶城》诗云:“无诸建国古蛮夷,冠带于今四海师”,当年闽中第一座王城的气度,仍透过林觉民故居的飞檐斗拱隐隐透出。

三、榕阴茶香

于山戚公祠旁的茶亭小憩时,偶遇三位银发老者用福州方言吟唱《冶城赋》。紫砂壶中陈年铁观音翻滚着,他们讲述1958年考古发现冶城遗址时,出土的战国双耳鎏金铜盆如何印证了《榕城考古略》的记载。茶烟袅袅中,明代曹学佺“海上扁舟客,城南尺五天”的诗句被即兴谱成闽剧小调,声调九转十八弯地融进雨雾里。

四、尘世新生

转过仁寿堂遗址,忽见当代艺术家以冶城残砖创作的互动装置艺术。扫描二维码后,手机屏上跃出三维重建的汉代冶城模型,与现实中正在玩滑板的少年们形成奇异叠影。这倒暗合了清代林枫《冶山望京楼》中“虽然迹古宜怀旧,岂必登高始怆神”的豁达——古榕新枝与玻璃幕墙相映成趣,冶城魂魄早已化作地铁工地的防护绿网、数字博物馆的AR导览,以及孩子们追逐无人机时洒落的笑语。

暮色初合时雨歇,冶山古迹管理处的灯牌亮起暖光。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晚间公益讲座预告:《从许浑到郁达夫:文学视野中的冶城变迁》。忽觉这座被二十余首古诗吟咏的城池,正如欧冶池永不枯竭的泉眼,在每个时代都涌动着新的故事。归途拾级而下,石阶缝中一株凤凰木正破土而生,鲜红花瓣落于斑驳唐砖,恰似古今血液在此交汇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