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蔺古诗日记:墨香中的时光剪影

蔺古诗日记:墨香中的时光剪影

今日整理书房时,偶然翻到少时抄录的蔺古诗集,纸页已泛黄,墨迹却依然清晰。窗外细雨斜织,恰似诗中“青檐滴露润苔痕”的意境,索性沏一壶清茶,任思绪随诗行漫溯。

一、初遇蔺古诗的晨光

记得十二岁那年初夏,语文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蔺古诗三首”。那时还不懂何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苍茫,只觉得朗朗上口。直到后来在长江边目睹落日熔金、舟楫渐隐,忽然泪流满面——原来诗人早已将千年的怅惘凝在字句里。

《江畔独步》摘录

“暮云低处雁声寒,芦花飞雪满秋滩。欲借扁舟寻旧约,恐惊沙鹭破烟澜。”

二、诗中的生命哲思

蔺古诗最动人处在于对微小生命的凝视。他写蛰虫“土隙衔泥待惊雷”,写苔藓“石纹深处有春痕”,这些被世人忽略的存在,在他笔下皆成永恒。昨夜读至“灯花落尽星垂野,独守空斋听竹折”时,忽闻窗外竹枝被积雪压折的脆响,霎时穿越三百年的时空与诗人相视一笑。

三、墨痕与心迹的交融

临摹蔺古诗稿时发现,写到“家书未至雁先回”处,墨迹尤其枯涩,可见笔锋在纸上多次徘徊。这种“以笔痕录心绪”的创作方式,让我开始用毛笔记录日记。而今写下“晨起扫雪见鹿迹”时,亦学着用颤笔表现雪地足迹的虚渺,文字遂成了有温度的绘画。

四、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今人读古诗常觉隔膜,但当我将“野渡无人舟自横”拍摄成短视频,配以无人机航拍的雾中孤舟,竟获少年们留言:“原来古人早就懂极简美学。”遂在日记本贴上打印的弹幕截图,旁注:蔺古诗云“古今同此明月夜”,信然。

合上诗集时暮色已浓,雨歇云开处露出一弯新月。忽然懂得诗人为何总写“拾得残篇续断章”——每一代人都能在蔺古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月光。且以今日日记末句作结:墨香浸纸年复年,千年一瞬共此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