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夜雪初霁,记窗前梨花白

夜雪初霁,记窗前梨花白

壬寅年冬月初七 微寒

晨起推窗,忽见天地俱白。原是昨夜悄然而至的初雪,在今朝霁色中绽出清光。檐角垂冰如琉璃坠子,庭前老松披了素绒大氅,连平日里灰扑扑的石阶也显出玉色的温润。忽然想起白居易那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此刻虽无竹声入耳,但积雪压枝的沉静,竟与千年前那场夜雪遥相呼应。

一、雪色如诗

院角的腊梅枝桠托着雪絮,金黄花瓣从素白中挣出半个头来,幽香被冷空气淬得愈发清冽。这景象教人蓦地忆起祖咏《终南望余雪》中“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的意境——雪后初晴的天光漫过屋脊,明明亮得晃眼,呵出的白气却比落雪时更绵长。竹扫帚划过青石板嚓嚓作响,邻居孩童团雪球的笑声撞在院墙上,碎成晶莹的雀跃。原来初雪从不甘寂寞,总要拽着人间烟火共舞。

二、茶烟暖忆

捧着暖手壶倚窗而立,玻璃上雾气氤氲成朦胧的画布。手指无意识描摹间,竟勾出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笔下壮丽的边塞雪景,落在江南小院里便成了婉约的写意——枇杷树的枯枝裹了银装,恰似梨花瓣瓣;风过时簌簌坠落的雪粉,倒比真梨花更多三分清冷。茶烟袅袅中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爱将雪与花互喻:皆因极致的美从来转瞬即逝,初雪消融的速度,可不正如枝头繁花的凋零?

三、履痕印趣

午后耐不住性子踏雪而去,棉靴在雪地里啃出两串深窝。公园长椅积了三指厚的雪,倒像是胖了一圈的糯米团子。有麻雀跳着在雪面签满竹叶书,忽见黄犬奔过搅乱字迹,惹得小童跺脚娇嗔。这般鲜活场景,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寥全然不同,却同样教人挪不开眼。原来雪是天地最公平的画纸,无论文人墨客还是稚子村夫,皆可在此挥洒性情。

四、掌间流光

归家时特地拢了捧白雪置于瓷碗,看它在暖室里渐次消瘦成水。这过程像极李商隐“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注脚——方才还盈握如珠玉,转眼便只剩盏底凉意。母亲笑我痴顽,却转身往雪水里投了粒青梅,说封坛埋到明年便是沁脾的雪酿。忽然惊觉:我们对初雪的眷恋,或许正因它暗合了所有美好事物的韵脚——初见时惊艳,相处时珍重,离别时留一盏念想的清醪。

暮色四合时,瓦上雪痕已淡去七分,唯背阴处还固执地守着银白。路灯亮起的刹那,那些将化未化的雪粒忽然绽出星子般的光,恍若天地在为一场短暂的美丽举行告别仪式。遂展纸磨墨,就着余晖记下这日——毕竟明朝朝阳升起时,初雪踪迹大抵只存于文字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