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登飞来峰寻道日记

《登飞来峰》寻道日记

壬寅年冬月初七 薄暮冥冥

今日重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如凿,敲击我蒙尘的心扉。于是背起行囊,径往城郊的孤山而去,欲效古人登高寻道之意。

一、山径上的哲思

石阶蜿蜒如人生脉络,覆着枯黄松针。每登十余阶便需驻足喘息,此时俯瞰来路,房屋渐成积木,行人化作蝼蚁。忽然领会诗中"千寻塔"的意象——物理高度终有限度,心灵高度却可无穷。那些困扰我许久的琐碎烦恼,在海拔三百米处已飘散如烟。这或许就是哲学家所说的"视角主义":站得越高,越能看清事物本质。

二、云海中的悟道

及至山腰,浓雾忽至。棉絮般的白雾吞没山林,能见度不足五步。此刻方知"不畏浮云遮望眼"何其艰难!肉眼虽被遮蔽,心灵之眼却格外清明。想起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之道:浮云遮蔽是"反",心灵澄明是"正",而最终的"合"便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我在雾中缓行,竟生出庄周梦蝶般的恍惚——究竟是我在雾中行,还是雾在我心中涌?

“认识你自己”——德尔斐神谕穿越千年,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回响。我们终日向外寻求,却忘了最深的哲学就在内心。

三、绝顶处的澄明

登顶刹那,云开雾散。夕阳熔金般倾泻在山川城池之上,飞鸟驮着霞光归巢。此刻顿悟"自缘身在最高层"非指傲慢,而是历经迷茫后的澄明境界。这澄明是苏格拉底的"我知我无知",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更是存在主义所说的"直面本真"。站在山巅,忽然理解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深意——当心灵达到一定高度,万物自然呈现本真状态。

暮色四合时下山,双腿酸软却心怀喜悦。哲学从来不是高阁中的晦涩文字,而是融入山川草木的生活智慧。千年前的王安石在登高中悟得人生境界,今人亦可通过"身临其境"触摸哲学真谛。记此日记时忽有所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飞来峰,需要不断攀登才能穿透浮云,见得本心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