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风骨入梦来
——读《登幽州台歌》有感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日重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短短二十二个字,竟让我对着窗外的梧桐枯坐了整个下午。
一、诗中的河北气象
幽州台故址就在今河北省境内。诗人登高望远时,眼前该是怎样苍茫的燕赵大地?我想象着千年前的河北平原:秋风卷着黄沙掠过易水,太行山脉如巨龙般蜿蜒,蓟门烟树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这种苍凉雄浑的意境,恰是河北大地独有的气韵。
陈子昂笔下那种"天地悠悠"的时空感,或许正源于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接塞外朔风,南望中原沃野,自古就是文明碰撞交融的前哨。
二、古今交织的行走
去年深秋曾造访正定古城。站在开元寺钟楼下,忽然明白为何这片土地能孕育如此厚重的诗篇。斑驳的唐塔砖石间,依稀可见当年"幽州台"的影子。隆兴寺的铜菩萨低眉浅笑,仿佛在诉说这片土地见证过的无数慷慨悲歌。
在赵州桥抚摸千年前的栏板时,指尖传来的凉意竟与诗中"独怆然而涕下"的孤寂莫名相通。河北的每块古砖都在提醒我们:所谓历史,不过是无数个当下的叠影。
三、当下的文化传承
傍晚去社区听老艺人唱河北梆子,那高亢的唱腔里分明流淌着《登幽州台歌》的基因。剧场外广场舞的音乐与千年古诗奇异交融,让我突然领悟:燕赵风骨从未消失,它只是换上了牛仔裤和运动鞋,继续在太行山下生生不息。
合上诗集时,窗外的晚霞正将城市染成古铜色。或许每个河北人的血脉里,都住着个登高望远的陈子昂,在钢筋森林的"幽州台"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怆然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