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信吟古诗》日记:墨香里的归心
一、晨起遇诗
清晨微光透过纱帘,落在案头那本泛黄的《古诗源》上。信手翻至孟郊的《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句倏然撞入眼帘。诗人以泪研墨、书写家书的沉痛,竟让今时今日的我怔忡良久。这「归信」二字,似是古人与故乡之间最沉重的纽带,墨迹间流淌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无法消弭的乡愁。我合上书页,决定以一日光阴,追寻这「归信吟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响。
二、市井烟火中的归信之思
漫步至老街邮局,青砖建筑仍挂着褪色的绿色邮筒。一位老人正颤巍巍地填写汇票单,喃喃道:「寄回老家盖房用。」忽然懂得,《归信吟古诗》何尝只是唐诗?每一笔汇往远方的款项、每一个快递包裹,皆是当代人的「泪墨」。不同的是,古人以诗寄情,今人以物寄思。转角遇见书画铺,店主正在裱糊一幅客人手抄的《归信吟》,说是要赠予海外留学的孩子。原来千年过去,「归信」的本质未变——皆是跨越山河的牵念。
三、午后墨实验
午后心血来潮,竟学古人研墨铺纸。以清水代泪,磨就一池浓墨,誊写整首《归信吟》。墨香氤氲中,笔尖触纸的沙沙声,恍若与千年前的孟郊对话。写至「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时,鼻尖陡然酸涩。这「归信吟古诗」的魔力,在于它用极简的文字,凿穿了时空壁垒。我们何尝不在一次次「寄出」中等待回音?等一条微信回复,等一封电子邮件,等一个归期。电子时代缩短了物理距离,却未曾消减等待的焦灼。
四、黄昏的顿悟
日落时分行至江边,见群鸟归巢,忽然彻悟「归信」的真谛。归信吟古诗不仅关于离别,更关于「归」——精神的归处。古人寄信是为寻根,今人刷存在感亦是求认同。所有「寄出」皆指向「归来」,正如诗末那句「兀然空一身」,恰是卸下牵挂后的澄明。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归信吟」,或是给故乡,或是给过去,或是给理想的自己。
五、夜笔记归心
夜灯下重读《归信吟》,恍觉这古诗早已超脱家书范畴,成为人类共通的灵魂隐喻。每一次创作、每一次倾诉,皆是一次「归信」的投递。而最大的「归信」,或许是写给自己的坦诚日记。如我此刻记录,墨虽非泪研,却同样真诚。愿所有漂泊者都能在「吟古诗」中找到归信之勇,既敢寄出牵挂,亦能安于等待。
这日追寻让我明白:归信吟古诗从未逝去,它只是换了个形式,继续在每颗渴望归依的心中,生生不息地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