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之旅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之旅

一、初识核舟记

今日偶然读到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被文中描述的微雕艺术深深震撼。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却将一枚桃核雕刻成的小舟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王叔远精湛的技艺。

原文摘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山石,无不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二、细品核舟之美

文中对核舟的描写极为细致,从船舱到船窗,从船夫到客人,每一个细节都活灵活现。最令人惊叹的是,作者连船窗上刻的对联都清晰记录:"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虽小,却蕴含着深厚的意境。

原文描写船窗部分: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三、感悟匠人精神

读完《核舟记》,我不禁思考: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保留着这样的匠心?王叔远能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这种专注与执着,正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品质。

文中统计核舟上的人物、器物数量时写道:"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如此精细的统计,既展现了作品的复杂程度,也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

四、翻译的艺术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翻译版本虽然力求准确,但原文的韵律美感还是有所损失。比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句,翻译成"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两颗黄米粒",虽然意思准确,但失去了原文的简洁韵味。

五、结语

《核舟记》不仅是一篇描写工艺品的文章,更是一曲对匠人精神的赞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如文中所说:"技亦灵怪矣哉!"这样的技艺,确实神奇啊!

今日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我决定把《核舟记》的原文和翻译都抄录下来,时常温习,提醒自己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专注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