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滁介于江淮之间的春日游记
江淮交汇处的诗意栖居
清晨推开窗,湿润的江风裹挟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这座名为滁州的小城,正如欧阳修笔下所述"环滁皆山也",静静躺在长江与淮河交汇的臂弯里。我站在宾馆露台上眺望,远处黛青色的山峦如卧龙盘踞,近处护城河的水波映着朝霞,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淮水的支流还是长江的余脉。
琅琊山下的历史回响
漫步在琅琊古道,鹅卵石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山道两侧的银杏新叶嫩得能掐出水来,偶尔有松鼠抱着松果从唐槐的树洞中探头。醉翁亭的飞檐下,几个学生正临摹着苏东坡题写的碑文,墨香混着山间雾气在回廊间流转。导游指着岩壁上的摩崖石刻说:"这些题咏跨越唐宋明清,就像滁州这座城,始终在江淮之间见证着文明交融。"
舌尖上的地理印记
午间在城南老巷寻得一家茶馆,老板端上来的"淮王鱼"盛在青花瓷钵里,鱼身雪白如淮河初雪,汤头却带着长江鮰鱼的醇厚。"这是用淮河鲤鱼和长江水炖的。"老板笑着揭开砂锅,"我们滁州人做菜,就像写诗讲究起承转合。"配菜的芡实糕用洪泽湖菱角粉制成,咬下去竟尝出些许太湖莼菜的滑嫩。
黄昏时分的渡口记忆
日落时分走到清流关码头,锈迹斑斑的趸船随着波浪轻轻摇晃。卖菱角的老妪说这里曾是个热闹的漕运枢纽:"早年间,淮盐从这里入江,徽茶经此北上。"此刻唯见货轮拖着长长的波纹驶向长江入海口,岸边的芦苇丛中,几只白鹭单脚立在当年拴船缆的石桩上。忽然明白《醉翁亭记》里"山水之乐"的深意——在这江淮之交的古城,连时光都变得柔软可触。
归途路过文德桥,月亮刚好爬上谯楼飞檐。桥下流水不知是奔向淮河还是长江,就像这座小城,永远温柔地介于南北之间,用千年的波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