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于谦:千锤百炼见真章
一、日记开篇:初读《石灰吟》的震撼
今日重读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诗句再次震撼我心。这位明代名臣以石灰自喻,将一生清正廉明的品格凝练成28个字。诗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恰是于谦人生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全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历史背景:于谦的刚正人生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守北京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诗中"烈火焚烧"的考验何其相似。他改革军制、整顿吏治,如同石灰般涤荡官场污浊。
关键事件表
- 1398年:生于杭州
- 1421年:中进士
- 1449年:北京保卫战
- 1457年:含冤遇害
三、现实启示:石灰精神的当代价值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追求更显珍贵。他拒收贿赂时说的"清风两袖朝天去"成为成语典故,其住宅"仅蔽风雨"的记载令人动容。这种精神恰似经过煅烧的石灰,越是高温考验,越是洁白耀眼。
每读此诗,总想起于谦临刑前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石灰吟不仅是首诗,更是一面映照灵魂的明镜。
四、文化传承:不朽的诗教意义
从教材选编到戏曲传唱,《石灰吟》跨越600年仍在滋养民族精神。其艺术魅力在于:以物喻人的精准(石灰喻清官)、炼字炼句的功力("若等闲"三字举重若轻)、人格力量的灌注(字字可见铁骨)。
夜阑人静时,总觉这28个字仍在历史长廊回响,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长短,而在是否"留得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