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古诗词日记:冬日寻梅记
壬寅年冬月廿三 大雪初霁
晨起推窗,见天地皆白,昨夜悄然而至的雪为江南小城覆上素银轻纱。忽忆起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句,遂生寻梅之念。披氅携暖炉,踏雪向西山而行。
踏雪寻梅踪
雪压竹枝簌簌落,履迹印在青石板路上如拓印古诗笺。行至西山脚,见三五老叟负手吟诵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声韵与寒香交织飘散。循香深探,忽见岩隙间有黄梅数枝破雪而出,瓣如琥珀,蕊含金粟,正是杨万里所谓「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景象。
驻足凝望时,想起历代咏雪梅诗词的妙处:林和靖「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其幽,陆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咏其贞,毛润之「犹有花枝俏」赞其傲。而今亲见雪裹梅枝、梅破雪帷的景致,方知古人笔墨皆从真境中锤炼得来。
寒香中的顿悟
梅树下遇一耄耋老者正扫雪煮茶,相邀共饮。陶壶中浮动的不仅是茶香,更有融化的雪水沁着的梅香。老人笑言:「此乃真『煮雪嚼梅』矣。」谈及雪梅诗词,他以枯枝在雪地划出李清照「香脸半开娇旖旎」之句,叹道:「今人观梅多拍照即走,古人却愿与梅共守寒冬,故能得天地清绝之趣。」
归途时雪又零星飘起,梅香却似萦绕不去。忽悟雪与梅恰似诗文中的字与意:雪为形骸,梅作魂灵;雪赋其清冷,梅赠其温香。正如朱淑真《雪梅》诗云:「梅雪相兼不见尘」,二者相映方成至美。
夜阑剪灯记
晚间展卷重读范成大「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之句,白日所见雪梅景象皆在字句间复活。取宣纸欲摹梅姿,却终搁笔——自知不如古人「疏影横斜水清浅」之笔力,且让此番意境存于心底罢。
窗棂忽响,见月出云破,雪光映梅影投于粉墙,恰似徐渭墨笔写意。此刻方彻悟:雪梅古诗词从来不是故纸堆中的标本,而是每遇雪霁梅开之时,便会与天地共鸣的永恒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