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春晓——读《莺》古诗有感日记
三月廿八日 晴
晨起推窗,忽闻一阵清越啼鸣自院角老槐树传来,正是杜牧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的鲜活注脚。那黄莺儿在嫩枝间腾挪跳跃,金羽掠过朝阳时泛起碎金般的光泽,恍若王维《听莺曲》中"入春解作千般语"的精灵跃出诗卷。
诗中的莺鸣
翻开泛黄的诗集,《全唐诗》里关于莺的记载竟有二百三十七处。最难忘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生机勃勃,杜甫"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悠然自得。这些诗句像被春露浸润的种子,在今晨的鸟啼声中突然破土而出——原来古人早将莺鸣谱成了穿越千年的密码。
特别记得李商隐《莺》诗:"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诗人用"啭"字描摹莺声的婉转,此刻窗外的莺儿竟似与晚唐的啼鸣遥相呼应,让人顿生"今人不见古时莺,今莺曾经啼古人"的恍惚。
自然的诗笺
午后携笔记本坐于庭前,见那莺儿时而啄食新发的槐花,时而与麻雀追逐嬉戏。忽然领悟韦庄"莺啼燕语报新年"的深意——这小小生灵本就是会飞的诗行。它每片羽毛都沾着平仄,每次振翅都是对仗,连尾羽划出的弧线都像精心安排的韵脚。
暮色渐浓时,莺声变得绵长柔软。想起苏轼《减字木兰花》里"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句子,突然发觉古人观莺与我们并无不同。千年前的春愁与欣喜,正通过这婉转的啼鸣,轻轻落在现代人的肩头。
夜记
临睡前整理今日所记,窗外又传来几声零星的莺啼。忽然明白这些古诗为何历经千年仍鲜活如初——它们本就是先辈们用文字凝固的"莺声录音带"。当我们在相似的春天里,遇见相似的黄莺时,那些沉睡的诗句便自动苏醒,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唱和。
合上日记本,封皮上沾着片不知何时飘落的槐花瓣。想来明日清晨,定能再与那诗中的精灵相遇。
...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古诗意思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古诗意思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古诗意思 西湖十咏为李载章题(其一 )苏堤春晓 明代.张宁 杨柳满长堤, 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 侧枕听莺啼。 诗意:碧绿的杨柳树长满了湖岸边的长堤,即使长堤上到处都是万紫千红的花朵,也不会让人感到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