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古诗文研习日记:与古人对话的朝暮
十月十九日 晴 秋风乍起
今日语文课学《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画面,竟让我整日心神摇曳。放学后特地绕到城郊的河边,择一处芦苇丛生的浅滩独坐,试图体会几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
临水悟道
夕阳西下时,河面确实泛起了课文里描写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象。我翻开笔记本抄录的名句,忽然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了新的感悟——古人面对浩瀚宇宙时产生的渺小感,与我们今天仰望星空时的迷茫何其相似。不同的是,苏轼在感叹人生短暂后选择了"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豁达,而现代人却常陷于焦虑无法自拔。
时空对话录
凝视着被夕阳染成金红的水纹,忽然想起老师说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九百多年前的苏轼见到的是这般江月,九百年后的我见到的亦是同一轮明月。语文书里泛黄的文字突然活了过来,原来所谓"千古同此心"并非夸张,当真正与古人产生心灵共鸣时,时空的界限真的会变得模糊。
夜读札记
晚间重读《赤壁赋》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时,忽然体会到某种震颤。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在古人笔下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这让我想起近日为成绩起伏而焦虑的心情,反倒不如学东坡先生"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的洒脱。
文心雕龙
最妙的是文中主客问答的设计。客之悲凉与主之旷达,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交锋的写照?我们常在深夜里做那个悲叹"哀吾生之须臾"的客,又渴望成为那个能"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苏子。这种精神困境的突破,或许正是古诗文穿越时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
合上课本时已是夜深,窗外月正当空。忽然理解为何古人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仰望同一轮明月,吟诵同一篇诗文章时,便是与千百年前的灵魂共享着同一种人间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