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关于重阳节古诗的登高感怀日记

关于重阳节古诗的登高感怀日记

重阳登高遇古诗

农历九月初九,踩着满地金黄的银杏叶,我独自登上城郊的青云山。半山腰的石碑上,赫然刻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斑驳的字迹仿佛带着盛唐的秋风,让我的登山杖在青石阶上顿了顿。

茱萸与菊花的重叠意象

转过山脊时,几株野茱萸从岩缝里斜伸出来,红果如珠。这让我想起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约定。古人将茱萸插鬓、菊花浸酒,而今我的保温杯里枸杞浮沉,倒是古今养生之道的奇妙呼应。

古诗里的时空对话

在观景台小憩时,手机响起家族群的视频通话。看着屏幕里父母蒸重阳糕的身影,忽然懂了杜甫《九日》中"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的寂寥。现代科技消弭了距离,但古诗里沉淀的情感浓度,依然让这个秋日午后泛起涟漪。

从《采桑子·重阳》看生命态度

下山途中,岩壁上的喇叭正播放毛泽东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豪迈的句子与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形成强烈对比。或许正如这登山道,有人踩着落叶感伤流年,有人迎着秋风唱起新的诗行。

暮色中回望青山,手机相册里多了几首拍下的古人题刻。这个重阳节,古诗不再是语文课本里的铅字,而成了丈量生命高度的另一种标尺。归途的公交车上,我在备忘录写下:"今岁登高处,云山俱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