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书如历千秋友:春日读诗记
一、晨光与旧卷
清晨六时,微光透过纱帘洒向书桌。我从檀木匣中取出那部泛黄的《唐宋诗钞》,封皮已摩挲得显出纤维的纹理。翻开扉页便遇见陆放翁的“携书如历千秋友”,这七个字倏然将晨间的困倦驱散。想起去年在绍兴沈园见到的放翁雕像,青袍书生手持书卷遥望江南烟雨,此刻手中的诗集仿佛与他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今晨读此句,忽觉千年文脉皆汇聚于掌中方寸
二、诗境与实境交融
带着诗集漫步至城西公园,垂樱正落着浅绛色的花瓣。坐在青石凳上重读王维的《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的意境竟与眼前景致完美叠合。几个孩童举着风车跑过草坪,他们的欢笑声与诗中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的寂寥形成奇妙对照。忽然领悟到古籍从来不是尘封的遗物,而是随时能与现时生命对话的活物。
三、书中千秋友
午后骤雨忽至,躲进湖畔亭中继续展卷。白居易《池上闲咏》里携书当户立,春雨洗青山
的景象俨然在目。雨丝斜侵亭檐时,恍见杜子美抱着诗卷蹒跚行走于陇右山道,苏东坡在黄州驿舍就着烛火批注《汉书》。这些影像在雨声中渐次浮现,方知所谓千秋友
并非虚言——每当我们翻开经典,实则是开启一场与古人的精神宴席。
特别注意到陆游原诗中的“携”字精妙无比:书籍非是被动携带之物,而是主动相伴之友。这种对书本的珍视态度,在电子阅读泛滥的当代尤显珍贵。
四、暮色中的感悟
日暮时雨歇云开,书页已翻至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易安居士在战乱中拼死守护典籍的记述令人动容,岂人性之所著,生死不能忘之欤
的诘问穿越八百年依然铿锵。归途经过城市书房,见灯火通明的阅览室里坐满埋首的读者,忽然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携书前行的人,他们或许穿着不同服饰,用着不同书写工具,但对智慧的渴求始终如一。
暮色渐浓时,我将诗集收进帆布袋。布面沾染的雨水与墨香混合成特殊的气息,这气息让我想起童年时父亲书柜里的《古文观止》,想起大学图书馆里被无数人指尖抚摩的《杜工部集》。原来我们始终在通过纸张与往圣先贤握手,通过文字与千秋之友共行。当霓虹灯次第亮起,我抱紧怀中的诗集走向地铁站,感觉自己正携着整个文明史的重量——轻盈如羽,又厚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