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悯农观后感日记

《悯农》观后感日记

一场雨后的深刻领悟

今日午后骤雨初歇,我独坐窗前整理书桌时,偶然翻到语文课本中李绅的《悯农》一诗。那些原本只存在于背诵任务中的文字,忽然在眼前鲜活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恰在此时,窗外传来邻居家电视播放纪录片的声响:画面里农民伯伯正弯腰在泥泞中插秧,烈日将他古铜色的皮肤晒得发亮,汗水沿着草帽带滴入水田,激起细微的涟漪。我突然想起上周在餐厅,自己因为挑食而悄悄倒掉半碗米饭的行为,脸颊顿时烧得发烫。

田间实践带来的震撼

记得去年学校组织学农活动,我们戴着崭新的草帽来到郊外农场。才跟着农民阿姨学了半小时除草,我的腰就已经酸得直不起来。泥土里的蚂蟥吓得几个女生尖叫,而农民阿姨却习以为常地随手拍掉继续劳作。当时带队老师轻声念起《悯农》,我还不以为意,如今重读这首诗,每个字都像小锤子敲在心坎上。

妈妈端着果盘进来时,看见我正对着课本发呆。了解原委后,她没有说教,而是打开手机相册:"你看,这是妈妈老家堂叔的麦田。"照片里金黄的麦浪延伸到天际,但放大照片细节,能看见麦穗上密布的茧子——那是堂叔夫妻二人三十年劳作的见证。"每粒麦子都要经历播种、除草、除虫、收割、脱粒等十几道工序呢。"妈妈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暴风雨来时,全村人半夜打着电筒抢收麦子,堂叔的腰伤就是那时落下的。"

诗歌照进现实

我忽然明白,《悯农》不仅仅是首五言诗,它是千百年来农业文明的缩影。诗人李绅用二十个字,为无数劳动者立起永恒的纪念碑。那些在田埂上奔跑的岁月,那些被阳光吻过的麦穗,那些混合着汗水与雨水的泥土气息,都浓缩在这首跨越千年的诗篇中。

晚饭时我主动要求添了半碗粥,弟弟惊讶地看着我吃光碗里最后一粒米。爸爸笑着摸摸我的头:"今天怎么突然长大了?"我没有解释,只是心里默念着《悯农》的后续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比节约粮食更沉重的课题,它关于社会分配,关于人文关怀,关于对劳动价值的终极尊重。

临睡前我在日记本上画下一株稻穗,在旁边工整抄写全诗。窗外的月光洒在纸页上,仿佛为诗句镀上银边。或许明天我会开始研究节水农业,或许将来某天能真正帮助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但此刻,这首小学必背古诗已让我完成最重要的成长——懂得低头看见泥土里的艰辛,学会在餐桌上保持敬畏。

悯农观后感合集

悯农的读后感 1 这首普普通通的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今天,又看到 了它,心里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 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在炎热的夏天,太阳 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 无情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这雪白的大米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 和...

悯农其二观后感

悯农其二观后感 以前读这首诗,就感觉是干巴巴的几句,老师让背就背呗。可现在再看,就像突然戴上了高清眼镜,一下子看清了诗里的大乾坤。 先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我就仿佛看到了大太阳底下,有个老农弯着腰在锄地呢。那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烤得人都快冒烟了,老农的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滴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