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忆屈原——重读《端午日赐衣》有感
五月五日的怀古情思
清晨推开窗,艾草的清香混着粽叶的甜糯扑面而来。街道上小贩"菖蒲艾叶"的吆喝声,让我忽然想起杜甫那首《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诗句里的端午记忆
读着"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的句子,眼前仿佛浮现盛唐时期宫廷端午的盛况。那些用细葛罗纱制成的夏衣,想必正如诗中描写的那般轻盈透爽。这让我想起儿时祖母用新采的艾草煮水,给全家人沐浴更衣的旧俗。
而今重读这首诗,
最触动我的是"意内称长短"的细节——
连衣裳尺寸都要体现皇恩浩荡,
可见古人对端午的重视远超今人。
古今端午的变与不变
对比现在,我们虽然还保留着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但像"蓄兰为沐浴"这样的古礼已渐行渐远。超市里真空包装的粽子,总少了些"香罗叠雪轻"的诗意。
寻找失落的端午韵味
下午特意去老城区转悠,在青石板巷弄里发现几位老人正在手工包粽子。翠绿的粽叶在他们指间翻飞,糯米裹着蜜枣被捆扎成精巧的三角,这场景让我想起《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宋代端午盛况。
晚上给远方的母亲打电话,她说正在用红丝线缠小扫帚。这个源自《荆楚岁时记》的古老习俗,在她手里延续了六十多年。电话那头传来她轻声吟诵:"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传统文化的当代回响
临睡前翻开《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句子在台灯下泛着微光。这个端午,因为重读杜甫的诗,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或许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终身荷圣情"那样,怀着敬畏之心传承这些文化基因。
窗外的月光洒在艾草香包上,忽然明白:端午真正的味道,不在舌尖的粽香,而在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里,在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