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重读出师表古诗感怀日记

重读出师表古诗感怀日记

十月廿三日夜 星隐云深

今夜整理旧籍,忽见高中时夹于《三国志》中的《出师表》诗抄,纸页已泛黄,墨迹却如新。窗外秋风飒飒,恍若千年前五丈原的悲风穿越时空扑面而来,遂展卷重读,不觉泪湿青衫。

一、出师表古诗中的赤诚之魂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这首《蜀相》虽非诸葛亲撰,却将《出师表》的忠贞气韵凝练如刀。我在灯下细勘诗句,见“出师未捷身先死”七字竟有当年批注痕迹。记得先生授课时言:此诗与《出师表》本是同根生,前者以史笔写悲壮,后者以血泪写担当。今再读“亲贤臣,远小人”六字,忽觉其重逾千钧,这不只是治国箴言,更是立身明镜。

二、穿越时空的忠贞对话

掩卷沉思间,忽忆及二零一六年初冬访成都武侯祠。那时朱红围墙内古柏森森,正殿楹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在细雪中凛然生光。如今想来,《出师表》古诗之所以震古烁今,不在辞藻华美,而在其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熔铸一炉。诸葛亮在表中言“臣本布衣”,而终成“危急存亡之秋”的擎天玉柱,这种从平凡到伟大的升华,恰如我们每个普通人皆可追寻的精神图腾。

今人重读出师表古诗,当知忠贞非是愚诚,而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我在日记本上抄录“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忽然彻悟:这不仅是历史场景的再现,更是对当代人的灵魂叩问——当时代需要我们时,能否挺身而出?

三、文化血脉的当代回响

深夜万籁俱寂,唯闻钟摆声声如更漏。出师表古诗历经千年仍能让人热血沸腾,因其承载的文化基因早已渗入民族血脉。从岳武穆手书出师表以明志,到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的慨叹,这条精神长河从未断流。而今我在日记中记录感悟,忽然懂得:真正的经典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随时光流转愈显光辉的明灯。

搁笔时晨光微熹,案头诗稿被曙色染成金黄。出师表古诗教会我的,不仅是回望历史的深情,更是面向未来的勇气。当以此心为墨,以岁月为纸,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