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登金陵凤凰台怀古日记

登金陵凤凰台怀古日记

癸卯年仲夏十八·金陵城西

晨光微熹时,我终于站在了慕名已久的凤凰台上。这座因李白诗句而流传千古的遗址,如今只余汉白玉栏杆围着的土筑高台,台侧碑石深刻着「凤凰台遗址」五个朱漆大字。远处现代建筑群在江雾中若隐若现,而眼前荒草萋萋处,仿佛仍回荡着千年前的凤鸣清音。

一、台墟寻迹

手指抚过冰凉的碑石,忽然想起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慨叹。公元726年,那位青衫飘逸的诗仙站在此处远眺,看见的应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据《金陵志》记载,唐代凤凰台高约二十丈,台上建有别院亭阁,四周梧桐成荫。而今台基仅剩三米余高,唯有几株新植的梧桐在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历史的回音。

我在石阶坐下,翻开泛黄的《李太白全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两句倏然映入眼帘。抬眼望向东面,那里曾是东吴宫苑所在,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大道。考古学者说,在这片土地之下三米处,确实发现了六朝时期的砖砌通道,正是李白笔下「幽径」的实物印证。

二、江流千古

午后登至台顶,长江在西北方向奔流不息。浑浊的江水拍打着新建的堤岸,货轮鸣着汽笛穿梭往来。忽然懂得李白为何要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代长江主河道较今日偏西,白鹭洲确在江心将水流一分为二。如今沧海桑田,江流改道,洲渚已与陆地相连,唯余地名昭示着过往。

摸出随身带来的南京地图,用红笔标注历代江岸线变迁。从东晋到明清,长江西移了约十五里,凤凰台也从临江胜迹变为内陆景观。忽然想起去年在扬州博物馆看到的明代《金陵十八景图》,其中凤凰台仍描绘成滨江形制,可见江河改道是近几百年才加速的历程。

三、浮云蔽日

日头西斜时,天际忽然堆起浓云。铅灰色云层中透出几道金边,恰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境。虽说李白诗中的长安指的是唐都,但我此刻却想起1937年的金陵城。抗战史料记载,凤凰台曾作为中国军队的观测点,将士们在此用望远镜监视日机动向——那时的「浮云」,是真正遮天蔽日的侵略战火。

在台东南角的纪念园里,发现一块1937年留下的弹痕石。管理人员说这是当年日军炮击的遗存,如今特意保留作为历史见证。用手指描摹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忽然对「长安不见」有了更沉痛的理解——在那黑暗年代,人们渴望的「长安」,不过是和平的日常生活。

四、新羽旧巢

暮色渐浓时,一群白鹭忽然从江滩飞起,绕着凤凰台盘旋三周后向东飞去。台址公园的管理员老先生笑道:「这是每天傍晚的例行公事,它们总要先来台前拜一拜再回巢。」

想起早间在博物馆看到的鎏金凤凰钗,那件出土于台址附近南朝大墓的文物,羽翼细节栩栩如生。或许凤凰从未离去,它只是化作这座城市的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归途经过新建的文艺街区,看见「凤凰台书店」「梧桐苑茶社」的招牌在暮色中亮起暖光,忽然领会到:怀古不是沉溺往事,而是让历史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

今夜在客栈灯下重读《登金陵凤凰台》,忽然听懂了穿越千年的对话——李白在唐代怀念六朝,我在当代追寻盛唐,而后来者亦会通过我们的文字,听见这个时代的回响。所谓文明,不就是如此接力传递的凤凰鸣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