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赋日记:春夜寻芳

古诗赋日记:春夜寻芳

壬寅年二月十五 春分翌日

昨夜读罢《全唐诗》中王维的《山居秋暝》,忽闻窗外细雨初歇,檐角滴水声与书中"空山新雨后"之境竟浑然相合。遂披衣推门,携一卷《古诗赋鉴赏》步入庭园,欲效古人夜游寻诗之境。

一、庭中见闻

紫藤架下积雨未干,月光漫过青石砖隙,恍若太白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幻境。风过处,垂丝海棠扑簌簌洒下胭脂泪,恰应了易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叹惋。这本《古诗赋鉴赏》第137页所载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此刻竟在满庭水雾中活转过来。

二、诗境实证

循着蛩声行至东墙,见薜荔攀垣而上,叶间凝露如珠。忽记起《古诗赋源流考》中记载,此种景象在六朝小赋中称为"缀玉葳蕤"。伸手接取一滴,凉意倏然沁入掌心,仿佛接住了千年前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句中的那滴晨露。宋人杨万里所谓"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大抵便是这般玲珑剔透。

三、赋中天地

坐在太湖石上翻阅《历代辞赋选》,恰至庾信《春赋》。"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的句子,与此刻春夜气息交融。远处隐约传来古琴声,弦切切如私语,竟与书中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忽然明白为何苏轼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古今诗人原共享着同一片月光。

四、归而记之

子夜返书斋,砚中残墨未凝。提笔欲记今夜所感,却见案头《诗品》翻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一页。钟嵘此语道破天机:古诗赋从来不是故纸堆中的标本,而是随时在与当下生命相互印证的生命体。今人习作诗文,当如王夫之所言"取景遣韵,不必与古人同,而自有天地"。

窗棂渐白,合书时惊见扉页旧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千载诗心,终究在某个春夜悄然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