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太湖古诗游记:烟波浩渺中的诗意探寻

太湖古诗游记:烟波浩渺中的诗意探寻

一、朝发胥门向太湖

清晨薄雾未散时,我携一本泛黄的《太湖诗钞》登上前往东山岛的班船。船舷破开翡翠色水面,惊起数只白鹭翩然掠过头顶,恰似范仲淹笔下"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景致。翻至明代袁宏道《初至西湖》诗页,虽非写太湖,但"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图兀倚空"之句,竟与眼前缥缈峰倒映湖中的景象浑然契合。

唐·皮日休《太湖诗·初入太湖》

闻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识。
今朝得游泛,大笑平生意。

二、石公山畔觅诗痕

午后行至石公山景区,在摩崖石刻群中惊喜发现清代诗人厉鹗的题诗:"洞庭双峰插云汉,七十二朵青芙蓉"。导游指着西侧缥缈峰讲解道,此处正是白居易《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创作地。据载香山居士当年夜泊于此,见"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之景,如今虽不见橘林如星火,但夕阳斜照枇杷园时,金果累累的景象依然令人恍见诗境。

坐在明月桥畔休息时,翻到陆龟蒙《太湖叟》中"细桨轻帆下疾流,狂风终日自疑秋"的句子。忽见远处三山岛方向帆影点点,现代帆船虽与古时形制不同,但船夫收网的动作竟与古诗里"渔人隔水相招呼,却笑舟中子猷痴"的描写如出一辙。

三、林屋洞天遇仙踪

探访道教第九洞天林屋洞时,洞壁宋代题刻与张又新《煎茶水记》相互印证。这位唐代茶学家曾评太湖水为天下第二十,而梅尧臣《尝惠山泉》却谓"吴楚千万山,山泉莫知数"。在洞外茶寮试饮碧螺春时,忽悟古人评水论茶,实则是将太湖山水化作舌尖上的诗韵。

清·吴伟业《梅村》中的太湖印象

尽管此诗不直接描写太湖,但"扁舟明月霜江水,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离愁,与历代文人泛舟太湖的赠别诗形成奇妙互文。我在禹王庙前的古码头驻足,想象当年多少诗人在此折柳相送,让太湖烟波承载了千年的离情别绪。

四、暮色中的诗意共鸣

日暮时分登临渔洋山观景台,整片太湖尽收眼底。范成大《吴郡志》所载"太湖周围八百里,襟带三州"的宏阔景象终于具象化。翻至诗集末页的现代诗人孔孚《太湖落日》:"太阳在太湖里淬火/冒起青烟/湖山顿时朦胧",此刻恰见夕阳浸入水面,染出半湖胭脂红,千年诗画在此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归程的渡轮上重读皮日休"十幅健帆风,十幅一炊顷"的句子,忽觉古诗并非尘封的文字,而是流淌在太湖波涛里的永恒脉动。那些关于烟涛、明月、渔火、帆影的吟咏,早已化作文化基因,在每个凝望太湖的中国人心中泛起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