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日随笔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日随笔

一、绿意初醒的清晨

晨起推窗,忽见庭院角落的枯枝上冒出几点新芽,恍然惊觉王安石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已悄然漫过我的窗棂。那些嫩绿的芽尖像怯生生的笔触,在灰褐色的枝干上勾勒出春的宣言。微风拂过时,它们便集体微微颔首,仿佛在回应千年前诗人的吟咏。

记得少时读《泊船瓜洲》,总不解"绿"字何以成为诗眼。如今看春风用三十日光阴,将枯黄染成浅青,再晕作深碧,方知这"绿"原是天地间最精妙的动词。

二、午后光影的私语

漫步至溪畔,垂柳已织就半透明的绿纱帘。阳光穿过新叶的间隙,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流动的光斑,宛如李商隐"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具象化呈现。蹲身细看,去年沉在溪底的枯叶旁,竟有群蝌蚪摆着墨色尾巴,在澄澈的水中书写着春天的标点符号。

• 春水的启示

溪水带着融雪的清冽,将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智慧反其道而行——这里的寒意让指尖微颤,却让心灵格外清醒。三两只白鹭掠过水面,翅尖点起的涟漪把倒映的云影揉碎成银箔,转瞬又恢复成完整的蓝天。

三、月下独酌的黄昏

暮色四合时,带着新酿的梅子酒独坐露台。当玉盘般的月亮爬上梧桐树梢,忽然懂得"明月何时照我还"里藏着怎样的时空怅惘。此刻月光与八百年前照耀荆公的应是同一轮,而我的酒杯却映不出他诗中那个烟雨朦胧的江南。

手机提示音突然响起,是友人发来西湖柳浪闻莺的实景照片。现代科技让"天涯共此时"成为触手可及的平常,但我们是否因此失去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叩问?

四、夜阑枕上的思绪

临睡前重读《临川先生文集》,发现古人伤春悲秋的笔墨里,永远跳动着对生命最本真的感动。窗外春雨悄至,细密的雨声像无数温柔的手指在敲打时空的门扉。或许明天清晨,会看见杜甫笔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景致在自家院落重现。枕着雨声入眠时,忽然期待梦中能遇见那个在瓜洲渡口写下千古绝唱的诗人,告诉他:您诗中的江南,至今仍在春风里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