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写春节的古诗伴我度除夕》
腊月三十的清晨
窗外的雪粒子敲打着玻璃,我翻开泛黄的《千家诗》,指尖停在王安石那首《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突然意识到,这些写春节的古诗竟穿越千年,与今朝的烟火气完美重合。
古诗里的年味
祖父在庭院贴春联时,"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句子自动在脑海浮现。厨房飘来糖醋鱼的香气,母亲笑着说这是"年年有余",让我想起陆游《除夜雪》里"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温馨画面。
午后的诗意探索
在整理年货的间隙,我查找到更多写春节的古诗:范成大《卖痴呆词》中"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的守夜习俗,苏轼《守岁》里"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童趣,这些诗句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春节光影。
古今春节对话
当微信红包的提示音与电视里春晚的歌声交织,我忽然理解白居易《三年除夜》中"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的意境。虽然我们的电子灯笼取代了烛火,但团圆饭桌上推杯换盏的热闹,与古人描述的"围炉团栾酌,儿女纷满前"何其相似。
守夜时的诗心
零点的钟声敲响时,我在日记本上抄录了文徵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这让我想起早晨收到的数十条拜年短信——原来古人用"飞帖"拜年,恰似我们现在的群发祝福,跨越时空的默契令人会心一笑。
这个被写春节的古诗浸润的除夕夜,让我发现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当古诗的平仄与现代生活的节奏共振,我们才真正懂得:所谓年味,就是文化基因里永不褪色的红。
春节优秀作文
对于我来说春节从放寒假就开始了,也只有在农村老家才能更好体会到春节味道,春节最高潮当然是除夕那一天。那天早晨八点多一点爷爷就叫醒了我,说今天要给我分配任务。我在床上又拖了一会儿,到快九点才起床!爷爷给我任务就是:把去年老春联与年画全部撕下来,准备贴新春联!我与弟弟一个楼上一个楼下欢天喜地干了起来。好在我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