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古诗的秋日遐思日记
十月十九日 晴 北风初起
清晨推开窗时,忽见庭院老梧桐飘下第一片黄叶,在风中回旋如马蹄踏尘的弧度,倏然想起昨日课上讲授的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句子在喉间翻滚,竟品出与往日不同的况味。索性取笔记录这番关于马古诗的悸动,且让思绪随千年马嘶踏碎时空的藩篱。
一、砂砾与宝剑的共鸣
重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时,忽然理解少年时未曾参透的孤愤。李贺笔下那些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的神骏,何尝不是困于厩厩的宝剑?贞元、元和年间的马辔声里,藏着诗人欲破樊笼而不得的怅惘。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的唐代鎏金马鞍,金银细丝缠绕出西域葡萄纹,鞍鞯凹陷处仿佛还留存着主人征伐塞外的体温。
今日特查考《全唐诗》,发现咏马诗篇竟有三百余首。从太宗皇帝"骏骨饮长泾"的豪迈,到杜甫"哀鸣思战斗"的悲怆,马脊始终承载着大唐的兴衰脉络。最妙是李白《紫骝马》中"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的句子,竟与四十年前出土的唐代陶鞍马俑鬃毛的彩绘色泽如出一辙。
二、马嘶穿越时空的褶皱
午后散步至城郊马术俱乐部,见蒙古马在跑道上奔驰时颈鬃飞扬的弧线,突然与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中"草头一点疾如飞"的描写重叠。现代赛马与古代战马虽隔千年,那份昂扬的生命力却依旧如火焰般灼烫。驯马师老王告诉我,马的眼睛能同时看见前后左右的景物,这倒像极了咏马诗人们的视角——既凝视现实沟壑,又眺望理想疆场。
忽然记起去年在新疆昭苏草原见到的天马浴河景象。上百匹伊犁马纵身跃入特克斯河的刹那,水花与阳光碎成万千金甲,恍若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的具象化。当时同行老教授喃喃道:"这就是汉唐边塞诗里的银河倒泻啊",此刻方才彻悟其间真意。
三、数码时代的马蹄铁
黄昏整理书房时,从《李长吉歌诗笺注》中抖落一枚枫叶书签。这是七年前在陇山古道拾得的红叶,叶脉纹路竟酷似奔马扬蹄的剪影。忽然惊觉我们这代人虽已远离鞍马征辔,却仍在高速公路的轰鸣里寻找"雪尽马蹄轻"的节奏,在地铁隧道的黑暗中期待"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豁亮。
晚间歇息前收到学生发来的数字水墨动画,将杜甫《瘦马行》化作像素流的悲鸣。科技与古典的碰撞中,那些关于马古诗的意象正以新的方式重生——就像今夜窗外的秋风,与贞元年间吹过燕山的本是同一阵,却带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清冽与沉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