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有关读书古诗的秋夜静思

有关读书古诗的秋夜静思

寒灯照墨香如故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秋风裹挟着桂子的清甜穿过帘栊,恰好翻动了案头摊开的《杜工部集》。泛黄纸页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在台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忽然想起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典故,指尖抚过竖排繁体字时,仿佛触碰到千年前那些在烛火摇曳中伏案苦读的身影。

与古人对话的夜晚

陆放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句总让我掩卷长思。记得初中时老师要求背诵《劝学篇》,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在都市的钢筋森林里重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竟品出几分哲学意味。电子屏幕霸占视野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像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持对知识最本真的渴求?

苏轼被贬海南时仍「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这般豁达,若非经年累月的阅读积淀,怎能从困顿中淬炼出闪耀千古的智慧光芒?

诗书深处的共鸣

昨夜读至白居易「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时,窗外恰有细雨敲窗。忽然理解古人为何总将读书与自然意象相融——欧阳修的「枕上诗书闲处好」,李清照的「读书消得泼茶香」,乃至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原来文字与天地万物从来都是相通的。现代人困在信息洪流里,反而丢失了这种与万物共鸣的能力。

墨香里的时空交错

最动人的莫过于发现古今思绪的重合。当杜甫写下「文章憎命达」时,岂知千年后有个普通读者在秋夜为此哽咽?当李商隐叹息「只是当时已惘然」时,又怎料会成为后世无数人的心灵注脚?这些穿越时空的共振,正是读书最神奇的馈赠。此刻耳机里放着古琴曲,突然觉得《淮南子》里「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说得极是——我们阅读古籍,何尝不是在寻找来处的坐标?

合上书页时晨光已微露,手机显示刚过五点。忽然想起某位学者说过:「每个读书人都是守夜人。」那么此刻,我是否正与千百年前挑灯夜读的古人共享着同一种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