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豪情万丈
——记一次山巅抒怀
清晨五时,天色未明,我已背起行囊向城郊的青龙山进发。山脚处雾气缭绕,石阶上凝结的露珠在头灯照射下泛着碎钻般的光芒。这让我想起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壮阔意境,脚步不觉更加轻快。
一、攀援中的顿悟
半山腰的松涛如战鼓擂动,汗水浸透的冲锋衣贴在背上。在海拔800米的观景台小憩时,忽见岩缝中探出几株野杜鹃,殷红的花瓣上还挂着夜露。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不正是郑板桥笔下竹石的现代注解?我掏出笔记本匆匆记下:自然界的豪迈从不需刻意彰显。
二、绝顶的震撼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海时,我恰好站在海拔1296米的"摘星石"上。脚下翻涌的云浪让人恍若置身天宫,远处城市化作棋盘上的微小方格。此刻才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并非夸张——当视线失去世俗的参照,心灵反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清明。山风猎猎吹动衣襟,仿佛连魂魄都被涤荡得通透。
三、归途的余韵
下山时选择野径,在榛莽中开辟道路的体验,竟比登顶更令人难忘。被荆棘划破的手臂、沾满泥土的登山靴,都成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现实注脚。傍晚回到山脚回望,暮色中的青龙山宛如蛰伏的巨龙,而背包里沉甸甸的,除了矿石标本,还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境。
这次登山让我明白:豪迈不在诗句的平仄间,而在敢于直面陡峭人生的勇气里。当我们在城市森林中困顿时,或许该学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把每个难关都当作值得品味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