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入梦:品读《题王逸少帖》中的书法之美
一纸千年,笔走龙蛇
清晨整理书柜时,那本泛黄的《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从架间滑落。翻至苏轼《题王逸少帖》的篇章,"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诗句倏然撞入眼帘。记得去年在故宫见过王献之《中秋帖》的复制品,此刻诗句与记忆中的墨迹竟在晨光里重叠。
《题王逸少帖》节选
"笔锋犹带晋人风,
墨花飞处见神功。
欲识当年真面目,
水晶宫里看蛟龙。"
临池悟道,砚边沉思
午后取出尘封的徽墨,在端砚上慢慢研磨。墨锭与砚台摩擦的沙沙声里,忽然懂得为何古人称练字为"临池"。王羲之"池水尽墨"的传说,不正是对"退笔如山"最生动的注解?蘸墨提笔时,手腕不自觉地模仿起《兰亭序》的起势,宣纸上歪斜的"永"字,却让苏轼诗中"始通神"三字显得愈发遥不可及。
书法三境
- 形似:结构章法的精准把握
- 神似:气韵生动的笔墨表达
- 化境:人书合一的自由境界
月下追摹,墨韵流芳
夜色渐浓时,将《寒食帖》投影在素壁上。黄庭坚评苏轼书法"石压蛤蟆"的戏语犹在耳畔,但见月光穿过窗棂,在字迹的飞白处流淌。忽然明白"水晶宫里看蛟龙"的妙喻——那些穿越千年的笔画,不正是被时光封印的墨蛟?当指尖隔着玻璃展柜与真迹相对时,或许我们触碰的不仅是蚕茧纸与松烟墨,更是"读书万卷"沉淀的文化基因。
今日重读苏诗,方知书法不只是横竖撇捺的技艺。那些在博物馆玻璃后沉睡的墨迹,始终在无声诉说着:唯有将生命的厚度研磨入墨,才能在雪泥鸿爪间留下真正的"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