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湖水平
壬寅年仲夏廿三记
晨起推窗,但见湖面如镜,蓦然想起孟襄阳"八月湖水平"之句。恰是农历七月末,公历八月初,时序交错间,竟与千年前的诗心遥相呼应。
平湖秋色早
虽未至秋分,湖畔已有三两梧叶飘黄。水位因近日雨水丰沛而涨至石阶第三级,真正是"涵虚混太清"的景致。远处青山倒映水中,云朵沉在湖底游走,天地界限果然模糊难辨。想起古人观水悟道,此刻方知"混太清"非虚写,乃是肉眼可见的玄机。
租一叶扁舟行至湖心,桨声欸乃中惊起数只白鹭。水纹由碧转墨,复归平静的速度较其他季节更快,仿佛湖水自有定力。船公笑说八月湖底暗流最是温顺,恰似熟睡巨人的脉搏——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蕴藏着整个夏天的能量。
时空的叠印
午后在湖滨茶肆小憩,翻检《孟浩然集校注》。才知"八月湖水平"写作地点就在此郡郊野,虽沧海桑田,地理脉络未改。忽有稚童追逐纸船跑过,那纸船在浅滩漂摇的模样,竟与诗中所写"舟楫恐失坠"形成奇妙对照。今人嬉戏处,曾是古人忧惧所在,时空在此刻叠印成趣。
夕阳西下时湖水渐染金红,确有"气蒸云梦泽"的氤氲。现代虽无舟楫之危,但见摩托艇划破水面,浪花里翻涌着与古时相似的欢愉。忽然懂得诗人最后为何要"坐观垂钓者",这种静观其变的智慧,原是对自然最深的敬畏。
永恒的八月
归途拾得卵石一枚,纹理恰如水波凝固。想每个八月湖水都会如期涨平,每个时代的人面对这般景象,恐怕都会生出相似的慨叹。孟浩然的诗句之所以穿越千年依然鲜活,正因为捕捉到了自然与人心交汇时那永恒的颤动。
夜幕初降时湖面升起薄雾,远处楼阁灯火次第亮起,倒影在水中碎成星子。此刻的湖水平静如初,涵容着古往今来所有注视过它的目光。忽然明白:诗人写的是八月的湖,更是时间本身——永远平静,永远深不可测。
古诗文与名著阅读八上答案合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
周记中秋节最新整理
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的气派。但是月儿倒映在水中,像一块玉璧沉在水中,倒也有一点儿“静影沉璧”的意思。月儿好圆,看着我的家人,也像月儿一样圆。心中不免有了一丝暖意。但也会有一点儿私心——想着,大家可不可以天天就这样在一起啊。到了深夜要回家的时候,我便不管妈妈的呼唤。又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