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古诗里的灯火人间
正月十五日记
傍晚时分,天空被浸染成一种温柔的绀青色,空气中已经弥漫开淡淡的火硝香气,那是春节最后的、也是最欢腾的余韵——元宵节。我坐在书桌前,窗外偶尔炸响一两个提早奔放的烟花,像迫不及待的宣告者。忽然想起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心中一动,便翻开诗集,在那璀璨的词句里,寻找穿越八百年的月光与灯火。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开篇何等磅礴,又何等浪漫!词人眼中的元宵夜,不是人间的点灯,而是春风一夜之间吹开了千万棵火树,又将漫天繁星吹落,化为连绵的灯雨。这哪里是写实,这分明是心像的辉煌。我闭上眼,试图想象那番景象:整座城市不再是砖瓦土木的结构,而是一株巨大无比的、发光的生命之树,枝丫上绽放着光芒的花朵,流光溢彩,照彻黑夜。而那从天际坠落的“星雨”,或许是冲天而起的烟火,在到达顶点后骤然绽放,拖着璀璨的光尾洒向人间。这种极致的喧闹与美丽,被词人用十四字凝固成永恒的画卷。
然而,辛弃疾的笔锋一转,从宏大的宇宙视角,聚焦到了人间烟火的细微处:“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我仿佛能听到那时街市上的声音,凤箫清越悠扬,夹杂着车轮碾过青石路的轱辘声、马蹄声、人们的欢声笑语。嗅觉里,是富贵人家车辇上的香料味,是路边小食摊飘来的甜香,是少女们佩带的香囊气息,所有这些,共同编织成一条名为“节日”的芬芳之路。而视觉上,月亮(玉壶)在空中静静流转,光华倾泻,地下是彻夜不息的鱼灯、龙灯,蜿蜒舞动,人与光影嬉戏,不知疲倦。
这首词最绝妙之处,在于它所有的极致渲染——宝马雕车、凤箫玉壶、星雨花树——都只是为了铺垫那一个瞬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至此处,周遭的一切喧哗仿佛瞬间静音。所有的光都是为了照亮那一个角落,所有的寻找都是为了成就那一次回首。在灯火最稀疏、最冷清的地方,伫立着那个超脱于繁华、内心宁静自持的人。这是爱情的惊喜,是人生的顿悟,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经历了万千热闹,看遍了烈火烹油,最终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一方淡泊与宁静。
合上书页,窗外的灯火更盛了。我走到阳台,看小区里孩子们提着兔子灯嬉笑跑过,看远处商业街的霓虹将天际线染成彩色。我们的“花千树”是LED灯带,我们的“星如雨”是无人机表演,我们的“鱼龙舞”是炫目的光影秀。时代变了,表达喜悦的方式变了,但那份渴望团圆、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的心,从未改变。辛弃疾在热闹中看到了孤独与高洁,而我们在当下的热闹里,或许更应珍惜眼前的相聚与手中的温暖。
这个元夕,因一首古诗而变得丰厚。它让我知道,最美的风景,不仅在璀璨的灯火之海,也可能在一次不经意的回首之间,在那份于喧嚣中保持平静的内心世界里。灯火阑珊处,自有清辉长明。
2025年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1.请结合全诗,赏析“明月来相照”一句是如何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竹林的幽深意境融合起来的。二、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第2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结合下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