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秋日感怀
壬寅年八月廿三日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晨起推窗,见庭前梧桐已染半黄,天宇澄澈如洗,忽觉光阴之迅疾,乃援笔以记之。
平仄循声析心境
依七律平起首句入韵式,首联"风摇梧叶惊秋早(平平仄仄平平仄),露凝菊蕊怯晓寒(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间,既合《切韵》古法,复现秋日晨景之微妙。"惊"字仄声陡起,"怯"字入声收束,恰似心头乍起之涟漪。此间格律非为桎梏,实成情感之载体,平仄相激处,正与陶渊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之天然趣味暗合。
对仗工巧摹物象
颔联"千山叠翠浮云暖(平平仄仄平平仄),一水涵虚落日残(仄仄平平仄仄平)"以天地为轴作空间对仗。"千山"对"一水","叠翠"应"涵虚",经纬交错间构建诗画意境。此技法承自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精妙,然另辟蹊径,以水墨氤氲之笔触,绘就秋日山水长卷。对仗岂止文字游戏?实为物象与心象之精密契合也。
声韵流转见真情
颈联转用辘轳韵法,"客里光阴催短鬓(仄仄平平平仄仄),愁边书剑忆旧欢(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寒、残、欢"等韵脚循环往复,似秋蝉哀鸣不绝。尤以"催"字平中见峭,"忆"字仄里藏衷,将游子悲秋之情揉入声韵肌理。此非独守《平水韵》之规,更得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婉转情致,使格律与情思交融无间。
起承转合悟真谛
尾联"且将琐事抛云外(仄平仄仄平平仄),漫采茱萸倚阑看(仄仄平平仄仄平)",以拗救之法破平仄定式,"抛"字应仄而平,"采"字当平却仄,然以"倚"字拗救,反生顿挫之趣。此正如人生困顿中忽得豁达,深得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禅意。格律之妙,正在于严整中见变化,束缚中得自由。
暮色渐合,掩卷长思。夫古诗格律,非镣铐而乃翼翅也。恰如园中修竹,虽节节受限,反成就凌云之势。今日以七律之体记秋日所感,乃知规矩之中自有天地,法度之内别见乾坤。古人云"不以词害意",然善用格律者,正可假词章之法而达意境之深也。
秋日感怀诗句七律合集
1. 秋日的阳光,总是那么温暖而柔和,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惬意。 2. 秋日的风,总是那么轻柔而清爽,让人感到无比愉悦和畅快。 3. 秋日的树叶,总是那么五彩斑斓,让人感到无比惊艳和美丽。 4. 秋日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而明亮,让人感到无比清晰和透彻。 5. 秋日的气息,总是那么淡雅而清新,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和宁静。 6. 秋日的景色,总是那么优...
秋日感怀的七律诗
秋日感怀的七律诗 秋天里干燥少雨,不过西风却一直非常勤快,山冈上、小路旁,都积满了枯叶。行人大都只顾低头走路,很少有人注意到时光如梭,四季转眼间就来到了深秋。落叶飘飘,终归要化为尘土;百花凋零,也早已闻不到初绽时的芬芳。逝去的事物难以挽回,但是人们的情感却难以及时调整,总会一直沉浸于对过往的...
秋日感怀的七律诗合集
七律·孟秋感怀 文/源流诗纪(广东深圳) 秋瑟蝉鸣莫叹哀,幽深曲径长青苔。 余晖亮丽丹枫染,细雾氤氲彩菊开。 山寨清风飘落叶,农家浊酒笑干杯。 人生知足常愉快,一片乡情醉百回。 七律秋日偶感诗 秋日萧瑟意渐浓, 叶色渐变红黄中。 风声渐起山水响, 人影渐淡情思冷。 七律秋日偶感诗 离别多情似霜雪, 怀念殷切...